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2篇
农学   99篇
基础科学   3篇
  51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5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一对穗分枝差异的小麦近等基因系,研究其生长锥分化过程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穗分枝小麦发育至二棱期后,分枝穗轴突起形成,继而形成穗分枝;发育过程可分为9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分枝突起形成期、分枝小穗突起形成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抽穗始期;物候学方面,分枝小麦在二棱期之前的发育进程与正常穗型小麦一致,但分枝穗轴形成后,分枝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要晚于正常穗型4.2、2.3 d和1.4 d,说明穗分枝小麦二棱期之后有一个分枝穗轴突起形成和伸长期。本研究有利于了解穗分枝小麦生长锥的发育进程,为进一步实现小麦遗传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快该种质资源的利用奠定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2.
日光温室温光条件对番茄营养生长与果实膨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早春日光温室番茄营养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以及番茄生长状况的动态观测,研究了日光温室温光条件对番茄生长和果实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番茄营养生长期(3 月中旬),日均气温、夜间平均温度和浅层地温能有效反映番茄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增长的动态变化,光辐射量和昼夜平均温差对叶面积、茎粗和株高的增长影响不大。在番茄果实膨大期(4 月中旬),日均气温、见光时段小时积温和光辐射量与果实膨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叶面积与果实膨大呈极显著正相关,印证了果实膨大期源-库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3.
钾素对食用型甘薯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为了探讨钾素提高甘薯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的生理基础。选用典型的食用型甘薯品种北京553,设置不同施钾处理,于2009~2010年2个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甘薯块根膨大过程中定期取样的方法,测定块根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功能叶蔗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块根产量、可溶性糖及各糖组分含量,其中K2O用量为24 g/m2处理增幅最大,为最适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供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功能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生育期内平均增幅分别为10.31%和34.13%,同时提高了块根中蔗糖合成酶、不溶性酸性转化酶的活性,生育期内平均增幅为16.47%和3.66%,在提高源端光合产物供应的同时促进蔗糖在库端的卸载,促进块根中淀粉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适宜供钾处理还提高了块根中-和-淀粉酶的活性,生育期内平均增幅分别为26.06%和14.64%,促进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此外,适宜供钾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生长前期和后期块根中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以及生长后期块根中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活性,促进了葡萄糖、果糖和果聚糖在块根中的积累。在甘薯收获期,块根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3.52%和3.02%。即钾肥能够增加块根中蔗糖的供应量、促进块根对蔗糖的吸收、促进淀粉水解,是其提高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硫水平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氮、硫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供氮水平下,在0.15 mmol/L~2.40 mmol/L供硫水平范围内,小麦幼苗根系活力随供硫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在4 mmol/L供氮水平下提高供硫水平,小麦幼苗植株地上部含硫量和含氮量均增加,叶片光合速率提高,对叶片和次生根的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但硫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在8 mmol/L供氮水平下,随供硫水平的提高,小麦幼苗地上部含硫量增加,含氮量无显著变化;供硫水平过高则导致幼苗叶片光合同化能力降低,对幼苗发育、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及氮硫素积累不利,氮、硫利用效率降低。在0.15 mmol/L供硫水平下提高供氮水平有利于增加小麦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含氮量,在2.40 mmol/L供硫水平下提高供氮水平对小麦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含氮量无显著影响。说明在一定的氮、硫供应水平下,氮素和硫素之间存在互促效应;供应水平过高,则相互抑制,不利于小麦对氮、硫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品种对氮、硫供应水平的反应不同,与鲁麦21和烟农19相比,在4 mmol/L供氮水平下,较高的供硫水平更有利于豫麦34和淄麦12各器官硫素和氮素的积累;在8 mmol/L供氮水平下,豫麦34和淄麦12对过高供硫水平的耐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5.
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HIPPs)由于其独特的重金属结合域和异戊二烯序列的结构特点,成为一类重要的金属分子伴侣.为鉴定茶树(Camellia sinensis)黄金芽CsHIPP26.1蛋白的螯合离子,将pET-32a-CsHIPP26.1重组质粒和空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在分别添加4 mol·L-1的...  相似文献   
86.
硫对青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乡白皮蒜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探究硫对青蒜生长发育、品质及主要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可显著提高青蒜植株的叶片数、叶长和叶面积;当硫处理浓度为1.50 mmol/L时,叶片中大蒜素含量最高,较不施硫处理增加97.96%;假茎中大蒜素含量以硫浓度为2.25 mmol/L时最高;当营养液中硫处理浓度为2.25 mmol/L时,青蒜叶片和假茎内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最大,可溶性糖比不施硫处理分别增加2.64和0.53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14.98%和24.57%;青蒜植株(叶片和假茎)中全氮和全硫含量随着营养液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全磷和全钾含量以硫浓度为2.25 mmol/L时最高。总之,硫能显著促进青蒜叶片生长,提高青蒜的营养品质,增加矿质元素的积累,营养液硫处理浓度为2.25 mmol/L时各项指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7.
通过水中溶出率法和田间玉米根下土埋法,研究聚合物包膜控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对土壤中NO3^--N和NH4^+-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温度越低,控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速率越慢,CRF1和CRF2在15℃的释放期分别是25℃的1.5,1.67倍,5℃的释放期皆为25℃的2倍;夏季CRF3田间养分释放速率稍慢于水中溶出速率,从第7天到第84天二者累积养分释放率平均变幅为3.12%;春季CRF4田间养分释放明显慢于水中溶出速率,最大变幅达31.8%;与CCF处理相比,施用控释复合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长期耕层的NH4^+-N含量和0-20 cm土层的NO3^--N含量,显著减少20-40 cm土层的NO3^--N的累积,且CRF3-H处理与CCF处理比较,在第14天和第84天时20-40 cm土层的NO3--N含量仍然表现为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作物需求,选用养分释放特征适宜的控释肥料,达到增效、节肥、安全、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光优化设计是节能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和改进温室环境性能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本试验以寿光市10m跨度的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为例,对我国北方地区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并利用计算线阴影的原理,通过计算不同时刻下挖壁面在室内形成的阴影区域,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适宜的下挖深度,为目前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的设计建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0.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