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林业   200篇
农学   249篇
基础科学   22篇
  407篇
综合类   1308篇
农作物   210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1042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烟蒜轮作与套作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烟蒜轮作与套作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采取单作烤烟、烟蒜轮作与套作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样品分析农化指标和统计烟叶产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种植方式下根际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烟蒜轮作与套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值均高于单作烤烟.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单作烤烟.下部叶与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非根际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烤烟.而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处理根际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单作烤烟.烟蒜轮作与套作烟叶产量、上中等烟率较单作烤烟提高了35.04%和17.55%、5.88%和3.88%.烟蒜轮作与烟蒜套作种植方式均有利于缓解烟草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烤烟产量,但烟蒜轮作对其效果更加突出.本研究探讨烟蒜轮作与烟蒜套作种植方式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可为改良植烟土壤、减轻连作障碍及栽培制度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2.
农业低碳化发展方式是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判断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驱动力、驱动方向等对有的放矢地制定低成本、高效率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与措施意义重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探讨常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所影响,本研究以Kaya恒等式为基础,利用Kaya恒等式的数学性质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一般技术因素、农业低碳技术因素、农村生活水平因素、间接城镇化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等5个因素,并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驱动强度与贡献率的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是促成农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技术因素与农业低碳技术因素都负向地驱动农业碳排放,相比较而言,农业低碳技术变动比一般技术变动的碳排放驱动力更为强劲;总人口变动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出正向驱动力,但无论从整个长跨度区间还是细分区间来看,其正向驱动力都不强;由扩展的Kaya恒等式得出的间接城镇化指标与一般城镇化指标之间关于50%的水平在坐标系中对称,经转换与修正发现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表现出温和的正向驱动力。1990—2013年中国总的农业碳排放中一般技术因素贡献为?25.85%,农业低碳技术因素贡献率为?166.55%,农村生活水平因素贡献率为220.65%,城镇化水平贡献率为57.63%,人口规模因素的贡献率则为14.12%。文章建议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发展通用和低碳农业技术,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以达到农业低碳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74.
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4年后三倍体毛白杨林地两种不同草本层模式进行的土壤抗蚀性研究,以及它们和林地细根和草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上、中、下层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林地又以自然草林地高于人工草林地;自然草林地有机质比人工草林地略高,但不明显,未退耕地则由于人为增施农家肥而高于林地;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各项抗蚀指标,虽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林地的抗蚀性高于未退耕地,但不如以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各抗蚀指标与林内细根和草根的相关性表明,就提高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来说,0~2mm细根总体上作用是很显著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06和0 798;而≤1mm根系起主要的作用,这其中草根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细根分级如何,总而言之,凡和有机质相关系数显著的径级,同时也和团聚体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5.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效益是研究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热点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营造和自然恢复的湿地松林、桤柏混交林、刺槐(灌木)林 、刺槐林 和桤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截留、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能力、土壤渗透性和枯落物持水性,作为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水源涵养效益的指标,对不同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机理和水源涵养效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均明显高于农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的水源涵养效益也有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了桤柏混交林、湿地松林、桤木林等优良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的模式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中国竹亚科植物的耐寒区位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中国原产及引进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43属711种、52变种、98变型、4个杂交种、共计865个种及种以下分类群,按其自然分布和温度生态幅进行耐寒区划,从而为生产实践中竹类植物的引种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树种分隔程度的空间测度指数3个参数来表述四川省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天台山风景游憩林的空间结构;然后从美学角度出发,用美景度评判法评价该处的森林景观质量,并提出把空间结构参数引入森林景观评价模型中,分析空间结构与美景度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域内,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和角尺度2个参数对美景度都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从生态与美学角度为科学经营森林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洪雅县退耕竹林碳储量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多元线性回归遥感模型,基于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以前(1994年)、退耕还林后第4年(2004年)和退耕还林后第7年(2007年)的竹林碳储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竹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1994—2007年)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期(1994—2004年)增速大于后期(2004—2007年);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分布规律相似,都呈现出向低海拔、平缓坡和各坡向发展的趋势,其中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变化最明显,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9.53%,竹林面积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8.18%,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区域竹林碳储量与面积增加的驱动力;竹林碳密度呈现先降后升总体略微降低的特点,1994年碳密度最高为33.76tC·hm-2,2004年下降为33.25tC·hm-2,2007年又恢复到33.67tC·hm-2;利用克里金插值(Kriging)对模型进行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9.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80.
岩木瓜根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柱色谱技术对岩木瓜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及质谱鉴定了化舍物结构.从岩木瓜根皮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蒲公英赛酮(2)、蒲公英赛醇(3)、2α-羟基齐墩果酸(4)、齐墩果酸(5)、β-谷甾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