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2篇
农学   32篇
  15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23种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及器官间化感活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勇  孙娟 《草业学报》2012,21(2):83-91
以生菜和小麦为受体,采用琼脂混粉法对23个紫花苜蓿品种不同器官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种紫花苜蓿的根、茎、叶3种器官在1 g/L的粉末添加浓度下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生菜和小麦幼苗的生长,且对胚根(或种子根)的抑制作用高于对胚轴(或胚芽鞘)的抑制,受体植物间生菜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麦。各品种对生菜的综合化感活性相对较高的有WL324、敖汉、甘农1号和甘农4号,对小麦相对较高的有甘农1号、甘农3号、甘农4号和公农1号。各器官间对2种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以根的活性最高,叶次之,茎最低。  相似文献   
92.
AMMI模型在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恩盈  魏志刚  宋希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06-17208,17236
[目的]分析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玉米品种单位面积果穗数的影响,评价山东省不同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和地点的鉴别力。[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0年山东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8.09%的互作平均果穗数;LN7087和鲁甜糯1号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应性广;鲁星糯1号平均果穗数较高,稳定性差;莱农糯11、鲁糯6号平均果穗数较低,稳定性较好,适应性广泛。e1和e2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强;e3和e5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弱。[结论]AMMI模型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价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较透彻地分析环境和基因互作效应,但也有局限性。该研究可为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较客观地评价玉米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本试验以自行繁育的甘薯06品系(201个)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种植地点各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为:在长清、平阴、泗水和泰安种植的各品系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分别为2.05%-28.36%、4.27%-24.20%、6.55%-24.20%和6.92%-19.65%;并初步筛选到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新品系30个,而且通过稳定性分析发现,平阴适合进行低直链淀粉品系的选育。  相似文献   
94.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丝柏油醇铜、钙、钠3种络合物对11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丝柏油醇络合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柑橘炭疽病菌、苹果轮纹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大葱紫斑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棉花枯萎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相对较高,EC_(50)分别为21.69~27.13mg/L和25.18~29.43mg/L。而3种络合物对其他病菌的EC_(50),除钙络合物对柑橘炭疽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钠络合物对柑橘炭疽病、西瓜炭疽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高于50mg/L外,均小于等于45.72mg/L。说明3种丝柏油醇络合物均具有防治上述植物病害的潜力,但以铜络合物的活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5.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添加浓度为0.005~1.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5.06%~95.83%,变异系数在2.08%~5.77%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稻田水0.005mg/kg,土壤0.01mg/kg,水稻植株0.02mg/kg,谷壳0.02mg/kg,糙米0.01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1~5.0d、6.6~9.0d、8.0~9.9d。以33.86g/hm2和50.80g/hm2间隔14d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氯虫苯甲酰胺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0.217mg/kg,水稻植株0.879mg/kg,谷壳0.389mg/kg,糙米0.018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相似文献   
96.
小麦孢囊线虫病(CCN,Heterodera avenae)已成为山东省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CCN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了山东省17地市34个群体的r DNA-ITS区,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中10个地市的27个种群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r DNA-ITS系统发育树中,山东省34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与H.pratensis、H.australis及中国H.avenae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菏泽、潍坊、烟台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枣庄、威海、淄博、滨州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M antel检测和聚类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并无显著的相关性,AM OV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7.7%的变异发生在群体间,82.3%的变异发生在群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H.avenae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7.
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减产,而且病原菌产生毒素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危害人、畜的健康。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扬花期进行化学防治,但是药剂防治使病原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本文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赤霉病抗药性发生现状、抗药性机制和抗药性治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减少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以及对抗药性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以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蛾幼虫为防治对象,采用喷雾法,研究了4种生物源杀虫剂、2种化学杀虫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2 9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倍液、5%桉油精可溶液剂400倍液处理的效果较好,药后1 d防效均达68%以上,药后7 d防效均达90%以上。上述处理可交替轮换使用,以防治北京花椰菜田的主要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99.
蓝莓枝枯病拮抗细菌HMQAU140045的鉴定和抑真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菌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为靶标菌,通过稀释平板法从山东青岛的蓝莓种植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0株细菌,采用对峙平板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得到一株对靶标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HMQAU140045,采用凹玻片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菌株发酵滤液对靶标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50倍的发酵滤液的抑制率可达100%。离体枝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不同组分对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的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抑真菌谱广,对包括4种蓝莓枝枯病菌在内的15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gyrB的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试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MQAU140045具有较好的抑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站2013—2014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与大气之间CO_2、水汽和能量交换进行测量,分别对潜热和CO_2通量进行两种密度修正(WPL修正和Liu修正)并进行对比,计算了两种密度修正前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的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WPL修正与Liu修正可以提高潜热通量,WPL修正后夏玉米田潜热通量约提高6%,冬小麦田约提高2%;Liu修正后夏玉米田提高不足1%,冬小麦田提高约2%。因此WPL修正对于夏玉米田潜热的修正效果明显优于Liu修正,而对冬小麦田潜热修正两种方法效果相同。两种修正方法对于CO_2通量具有降低的修正效果,WPL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_2通量分别降低3%和4%;Liu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_2分别降低2%和3%。可以看出,WPL修正和Liu修正对CO_2通量修正前后差别非常小(差距均为1%)。通过对青岛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能量闭合度的分析,发现密度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但不同下垫面有不同的修正效果。裸地情况下,WPL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约2.53%~9.76%,夏玉米田为4.05%,冬小麦田为1.35%;而Liu修正对裸地能量闭合度的提高小于2.53%,对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提高约为1.35%。显然WPL修正对于能量闭合度的修正幅度大于Liu修正。能量闭合度大小关系为裸地Ⅰ(夏玉米出苗前)裸地Ⅱ(冬小麦出苗前)夏玉米田冬小麦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