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30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籽粒硬度是影响小麦磨粉品质和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利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对121份西藏地方品种进行籽粒硬度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品种籽粒硬度平均值为43.73%,硬度值大于60%的品种有43种,占35.5%;混合麦22个,占18.2%;软质麦56个,比例为46.3%。符合优质饼干硬度特性的品种有42种,达到34.7%。有5种硬度基因组合类型:野生型、PinaD1b、Pinb-D1b、Pinb-D1c、Pinb-D1p。野生型比例最高,占51.22%。Pinb-D1c次之,占21.31%,其余依次为Pinb-D1b、Pina-D1b、Pinb-D1p。各种组合类型的SKCS硬度值Pinb-D1cPina-D1bPinb-D1bPinb-D1p野生型。西藏小麦品种籽粒硬度性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青藏高原以及其他地区的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天然草地、恢复草地和人工燕麦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植被生物量与土壤氮矿化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恢复草地〉燕麦〉天然草地,分别为424.02,381.72和307.26g/m^2,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为天然草地〉恢复草地〉燕麦,总生物量地下地上比的大小也是天然草地〉恢复草地〉燕麦;植物种类及扰动大小是3种草地利用方式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随草地利用方式变化,植被构成、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也随之改变。3种草地利用方式,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大小为恢复草地〉天然草地〉燕麦。土壤氮矿化以硝化作用为主,硝态氮是形成生物量的有效氮素。天然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与其土壤净硝化速率最高有关,燕麦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为负值,为植物生长提供的氮素较少,使其生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23.
为了揭示藏系绵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采用密封式呼吸箱-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于2013年冷季对3只身体健康、均重(50.13±1.28)kg的藏系绵羊温室气体(CH4、CO2、N2O)日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期间,动物日粮的精料为蒸煮饲料,粗粮为青干草饼。结果表明,藏系绵羊的CH4排放日动态具有明显规律性,排放峰值在8:00和17:00(P0.01),排放峰值的出现时间与饲喂时间基本吻合,最小值出现在次日7:00;CO2的日排放曲线相对平稳;N2O的日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且排放量极低。在冷季补饲模式下,藏系绵羊的CH4、CO2和N2O日排放量分别为(16.17±1.27)、(549.18±20.63)g·head-1和(0.73±0.32)mg·head-1。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低温胁迫下‘贝达’和‘赤霞珠’葡萄不同组织糖含量及细胞结构的变化。【方法】以抗寒砧木‘贝达’和低温敏感品种‘赤霞珠’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处理的方法,研究了两个葡萄品种在低温胁迫下不同组织糖含量、茎段解剖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2个品种受到低温胁迫时能通过快速提高蔗糖含量来适应外界低温。各器官对低温胁迫的敏感性不同,叶片通过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对低温胁迫迅速响应,其次为茎段,根部最为迟缓。从茎段的解剖结构变化来看,‘贝达’细胞小、层数多,角质层厚,在低温胁迫下淀粉粒积累早、数量多,而‘赤霞珠’细胞大。层数少,角质层薄,在低温胁迫下淀粉积累晚、数量少;从茎段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来看,低温胁迫对‘赤霞珠’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胁迫至6 d,叶绿体双层膜破裂,部分叶绿体的类囊体解体松散,细胞器降解。‘贝达’部分细胞质中亦发现一定数目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膜结构。【结论】抗寒砧木‘贝达’茎段在低温逆境下的解剖及超微结构与低温敏感品种‘赤霞珠’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各器官对低温的糖积累响应亦有不同,研究结果为不同葡萄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25.
放牧对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了放牧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土壤水分明显下降,而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pH及根土比呈现增大趋势,不同放牧处理间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P0.05);②纤维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放牧压力增大而下降,只有过氧化氢酶以轻牧最高,各处理间上述土壤酶活性差异程度不同;③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地下生物量、根土比、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养分等明显下降,而土壤容重和pH逐渐增大,且不同层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④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它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26.
在江河源区2龄混播禾草草地(垂穗披碱草 星星草)上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在生长期内不同功能群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地上初级生产量均出现了单峰曲线变化,即“S”型变化趋势; 总的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和垂穗披碱草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对放牧率的变化很敏感, 且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峰值出现日期提前; 其它禾草和星星草的峰值对放牧率的变化不很敏感;莎草类和杂草类对放牧率的变化比较敏感。随放牧率的增加, 地上现存量和总地上初级生产量的峰值下降, 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在整个放牧期(植物生长期),重度放牧的RYT值均小于1,表明重度放牧使垂穗披碱草和星星草一直处于拮抗状态,其它各处理组在生长中后期也处于拮抗状态; 不同放牧率(包括对照)下垂穗披碱草的竞争力强于星星草, 垂穗披碱草因其高度和发达而较深的根系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相似文献   
27.
测定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土壤有机质与砷含量,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分布于3.0%~6.0%之间,约占样本总数的68%,超过7%的样品比例约为4%;土壤砷含量主要集中在0~10mg/kg之间,约占样本总数的50%,含量超过30mg/kg的样品比例为20%。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6,P<0.05),线性拟合方程为y=-0.042x+4.87(R2=0.11,P<0.05);土壤砷含量与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效应为43.98%,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土壤砷含量的空间相关性强,块金效应为23.94%。土壤有机质和砷含量在大尺度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8.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封育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人工草地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封育芨芨草草原>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农田>人工草地,说明退化和开垦均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在同一土层内,农田和人工草地(退耕地)的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0~10,10~20和20~40cm的3个土层,农田的全氮含量最高,人工草地次之,主要是由于人为施加氮肥和翻压枯草等因素造成,取土坑的全氮含量最低;同时,0~4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40~8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说明封育使土壤上层的全氮含量增加,而草原退化导致氮向下层转移。全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全氮相似。各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9.
谢小龙  李毅 《种子》2013,32(2):67-68
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对蒙古黄芪有纹和无纹2种表型种子进行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以探测二者在遗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表型种子产生的34条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中,25条为共有谱带,其中8条谱带在2种表型种子中着色强度不同;9条为多态性谱带,无纹种子和有纹种子各具有2条和7条特异性谱带。可见,蒙古黄芪2种表型种子在遗传上存在分化。  相似文献   
30.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放牧强度和土壤层深度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P<0.01),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②放牧强度对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速效钾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土壤层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