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31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内蒙古土石山区油松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林分密度对土石山区油松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大青山南坡4种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室内浸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以及持水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厚度范围为1.94~3.85 cm,枯落物储量范围为8.49~19.94 t·hm^-2,厚度与储量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4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3.82~45.81 t·hm^-2,大小顺序为2564株·hm^-2>3189株·hm^-2>1828株·hm^-2>1473株·hm^-2;最大持水率范围为225.11%~287.16%,大小依次为1473株·hm^-2>1828株·hm^-2>2564株·hm^-2>3189株·hm^-2;(3)不同林分密度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W=aln(t)+b;枯落物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ktn。综上所述,密度为2564株·hm^-2的油松林,其枯落物持水特性表现最好,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建议在相似立地条件下,油松林营建应向此范围调控。  相似文献   
102.
膜下滴灌小麦-西兰花复种水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复种西兰花生长状况、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畦灌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6%和39.10%,但随灌水量增加,作物增产效应下降、耗水量增长率出现回落,膜下滴灌条件下,高水处理(3 225 m3·hm-2)小麦获得最大产量,平均为5 468.57 kg·hm-2,但与中水处理(2 700 m3·hm-2)无显著差异(P>0.05);西兰花中水处理(1 920 m3·hm-2)增产效应最大,较传统畦灌产量平均提高15.65%,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40.03%和15.65%;膜下滴灌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库,增加土壤肥力,较传统畦灌土壤中N肥消耗平均减小25.52%;当膜下滴灌定额为4 620 m3·hm-2时,小麦-西兰花净产值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增收8513.77元·hm-2,产投比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提高15.30%。  相似文献   
103.
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6 个马铃薯主产区氮肥施用量、基肥量、追肥次数、马铃薯产量等因素,对马铃薯氮肥利用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提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东北区为184 kg · kg-1、西南区110 kg · kg-1、中原区104 kg · kg-1、华南区99 kg · kg-1、西北区95 kg ·kg-1、华北区84 kg · kg-1;氮肥施用过量是氮肥偏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土壤测试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的氮肥推荐方案、新型肥料和有机肥配施的施肥方式进行马铃薯产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是实现减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4.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来看,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由耕地变为林地,主要变化为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了177.88 k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8.66 km2,主要是由耕地转换而来。2)从斑块水平来看,林地在各景观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受到人为干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林地、园地、草地的景观异质性在逐渐增强。3)从景观水平来看,整体景观连通性变差,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4)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导向是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探究大兴安岭北部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当地森林稳定性,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林树种结构调整及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与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过伐林与原始林不同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部的过伐林共有20科31属36种植物,原始林共16科24属27种植物,过伐林的植物物种数量高于原始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原始林多于过伐林,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在过伐林和原始林表现基本一致。2)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起主导作用,原始林研究区域内各物种在初期经历了环境过滤,后期经历了负密度制约。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在目前的环境背景下随时间逐步趋于单一化,应对该群落进行适当采伐来引进聚集度高(同一属)的植物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采伐原始林胸径和冠幅较大的老龄化乔木来调节林木间的关系及改变群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6.
兴安落叶松与白桦混交林合理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兴安落叶松与白桦混交林的合理经营密度,运用半峰宽原理计算小、中、大不同径级的林分合理经营密度。结果表明:1)利用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关系,拟合发现白桦以线性函数效果最好,而兴安落叶松以二次函数效果最好。2)建立不同径级层林分的最大密度模型,通过拟合发现各径级胸径与最大林分密度以指数函数效果最佳。3)通过半峰宽公式计算出小、中、大径级层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区间分别为0.434~1.336、0.725~2.057 Nmax和0.645~1.469 Nmax,最小到最大合理经营密度株数配比在5∶3∶2、6∶3∶1、7∶2∶1等比例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7.
在宁夏六盘山北侧的半干旱区,研究了华北落叶松林、沙棘灌丛、虎榛子灌丛、草地植被类型的冠层截留与再分配、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等水文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冠层截留能力相差较大,其中,沙棘灌丛的截留率最高(24.80%),华北落叶松林略低(21.40%),虎榛子灌丛最低(9.25%);与此相反,树干茎流率以虎榛子灌丛为最高(33.18%),超出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区灌木树干茎流范围(2%~10%)。从季节变化上看,不同植被群落的截留率均为6月份最大,7—9月份持续下降,10月份出现回升;但截留量均为7月份最大。枯落物持水性能以华北落叶松林样地为最高,其次为虎榛子灌丛、沙棘灌丛和草地,这与各植被类型枯落物层贮存量的大小排序一致。1 m土 层的土壤容重以虎榛子样地为最小(1.03 g·cm-3),然后依华北落叶松(1.07 g·cm-3)、草地(1.08 g·cm-3)、沙棘(1.16 g·cm-3)的顺序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以华北落叶松林样地为最高,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以虎榛子样地为最高,非毛管孔隙度以草地为最高;这几项指标均以沙棘样地为最低。综上所述,从林冠截持、枯落物持水性、土壤物理性质等总体来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存蓄水、调水能力最强,其次为虎榛子灌丛和草地,沙棘灌丛最差。  相似文献   
108.
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聚丙烯酰胺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水处理剂,而其排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潜在的威胁。该研究在人工土壤条件下,通过急性和亚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旨在评价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大于2000和164.01?mg/kg,聚丙烯酰胺比丙烯酰胺毒性低;在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暴露期内,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无显著影响;而当丙烯酰胺浓度大于100?mg/kg时即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均对蚯蚓的繁殖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残留于污泥中的聚丙烯酰胺对环境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结瘤因子(LCO)和苏芸金菌素(TH17)对燕麦幼苗抗旱性的调控机制,以坝莜3号和蒙燕1号为材料,用LCO和TH17溶液浸种4 h,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重度干旱(SS)、中度干旱(MS)、轻度干旱(LS)和正常供水(NS)条件下LCO和TH17对燕麦出苗情况及苗期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LCO和TH17浸种能提高燕麦出苗率和株高,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LCO和TH17对燕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降低效应,但对游离脯氨酸含量多表现为正向效应,在SS和MS条件下更为明显; LCO和TH17在LS条件下提高燕麦SOD活性,在SS条件下提高POD活性。说明LCO和TH17能促进燕麦出苗和生长,通过提高抗氧化和渗透胁迫的能力增强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0.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对气候响应的滞后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植被驱动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以1982-2015年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及气象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滞后系数探讨内蒙古地区荒漠草原NDVI对气候因子的滞后性。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NDVI、降水、气温和太阳总辐射年内变化都是单峰型。8月草原NDVI值达到最大,NDVI值年内变化不明显;降水也是8月达到最大;气温和太阳总辐射7月达到最大。2)从草原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和显著相关面积占比来看,气候因子对草原NDVI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降水>太阳辐射>气温。3)荒漠草原生长季植被的 NDVI与气候的滞后性分析表明,5-9月NDVI与降水相关关系显著,滞后时间为1个月左右。4月NDVI与1-4月的降水不显著,降水不是草地返青的主导气候因子;6-9月草原NDVI与气温成负相关,滞后时间为0~1个月。4-5月草原NDVI与气温成正相关,该季气温的回升是植被返青的关键因子;6-9月草原NDVI与太阳辐射成负相关,滞后时间为1个月。5月草原NDVI与太阳辐射成正相关,滞后时间为1个月;4月NDVI与1-4月的太阳辐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