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3篇
  6篇
综合类   226篇
农作物   50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对2007-201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小种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2007-2010年共鉴定出36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分别为31号、111号和31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27%、27.27%、26.19%;其次为11号、115号和401号小种.同时,出过白粉病菌的小麦具有低毒力小种锐减、中毒力和高毒力小种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2.
以导入rolB基因的第6代转基因棉花植株为供试材料,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茎粗、根/冠比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rolB基因的导入不仅使转基因棉的茎粗明显提高,而且还使其生根能力明显增强,根/冠比显著大于对照,表现为根系更为强大,抗旱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3.
"小麦~小尖椒~芝麻"一年三收高效种植模式,是广大粮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较好模式之一。现将该种植模式介绍如下:当年秋播时,机播6行小麦,留0.8~1.0m空地。翌年麦收前25~30d内,将育好的辣椒苗,移栽到套种麦田预留空带内,每空带栽植2行辣椒。小麦收获后,及时在麦茬带内套种一行或两行芝麻,芝麻出苗后及时深耕灭茬。  相似文献   
104.
玉米粗缩病熟称"坐坡",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发病株雌雄穗发育不良,重病株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植株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有"玉米癌症"之称。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在漯河市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调查,2011年漯河市玉米田遭遇不同程度的粗缩病危害,轻的地块病株率达到5%~20%,重发地块达到50%以上,严重影  相似文献   
105.
漯河市丝棉木金星尺蛾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大叶黄杨上的主要害虫,在河南一年发生3~4代,一年有2个发生危害高峰,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蛹在树干基部周围5cm左右疏松土中或地被物内越夏越冬。防治丝棉木金星尺蛾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相似文献   
106.
漯河是我国粮食种植重要地区,耕地范围为249.5 万亩。2016 年小麦栽种范围是212.6 万亩, 近几年伴随高标准粮田修建的持续推进,小麦栽种面积表现出稳重上升的态势。作为漯河栽种的重 要粮食作物,加强病虫害治理探究,对稳定粮食种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不同秸秆还田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6,(5):21-26
为了改善砂姜黑土地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以新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籽粒灌浆速率、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仅利用秸秆还田或单施化肥难以获得高的小麦产量,但秸秆还田和增施肥料同时使用时,可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在施用一定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优化施肥,可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增加小麦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丰德存麦5号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年来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总结及审定公告的数据,对丰德存麦5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期望对黄淮麦区强筋小麦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110.
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4种因素对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产量的影响,并构建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甘薯产量影响的顺序为钾肥密度磷肥氮肥;本试验条件下漯徐薯9号达到45 000 kg/hm2以上产量所要求的优化栽培措施是:密度58 600~63 220株/hm2,尿素138.57~161.43 kg/hm2,过磷酸钙245.39~281.97 kg/hm2,硫酸钾617.85~663.7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