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5篇
农学   14篇
  6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93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解 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品质的影响,用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与郑麦7698多次回交,系谱法辅助分子标记多代选择后得到 Sec-1位点缺失的1BL/1RS易位系(简称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1BL/1RS易位系(简称正常易位系),并进行品质性状、抗病性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中峰值高度在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易位系之间差异不显著,而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面筋指数、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面时间、中峰值宽度和8 min尾宽显著高于正常易位系。正常易位系的吸水率和衰落角显著大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条锈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均低于正常易位系,但二者之间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正常易位系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间的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 Sec-1位点缺失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正向调控作用显著,而对农艺性状的负面效应不显著,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是研究和改良小麦籽粒品质的优良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72.
为了解小麦胚乳细胞增殖、糖代谢在粒型间的差异及氮营养的调控效应,2009-2010年度以大粒型品种郑育麦9987和小粒型品种郑麦00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细胞壁转化酶活性及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育麦9987胚乳细胞数(11.92×105)较郑麦004(10.73×105)多11.1%。施氮量影响籽粒胚乳细胞数,其中郑育麦9987低氮处理(150kg·hm-2)的胚乳细胞数目较高氮处理(300kg·hm-2)增加29.1%,而郑麦004则表现为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增加44.7%。两品种籽粒细胞壁转化酶活性均于花后5~8d达到峰值,花后20d则降到较低水平;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程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花后25d有一个小波峰。增施氮肥可增加籽粒细胞壁转化酶活性,提高后期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光合产物的积累与运转,从而提高了粒重。  相似文献   
73.
为给砂质潮土小麦生产中合理施钾提供理论依据,在河南省新郑砂质潮土上设置0kg·hm-2(K0)、60kg·hm-2(K1)、120kg·hm-2(K2)、180kg·hm-2(K3)和300kg·hm-2(K4)5个施钾(K2O)水平,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豫农035为材料,研究了钾肥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钾养分累积、钾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矮抗58和豫农035籽粒产量分别在K2、K3时达到最高;钾肥农学效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施钾量低于K3时,矮抗58的钾肥农学效率显著高于豫农035;施钾可促进两个品种对氮和钾的吸收,其中矮抗58、豫农035氮素积累量分别于K2、K3下达到最大,钾素积累量均在K3下最大,同一施钾处理下矮抗58的吸氮量、吸钾量明显高于豫农035;两个品种的钾肥利用率均以K1处理最高,在施钾量低于K3时,矮抗58的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豫农035。在本试验条件下,矮抗58对钾肥反应优于豫农035,适宜在砂质潮土条件下推广应用,推荐施钾量为120kg·hm-2。  相似文献   
74.
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豫西南盆地的典型浅山丘陵区河南南召县为代表,通过对小麦肥料效应和耕地地力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建立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并制定出区域肥料配方和提出施肥建议。结果表明,该区麦田土壤全氮含量极低、低、中、高指标分别为0.65、0.65~0.94、0.94~1.34、1.34g·kg-1,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0、10~16、16~24、24mg·kg-1,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9、49~66、66~89、89mg·kg-1,不同肥力水平下N、P2O5、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20~225、0~120、0~135kg·hm-2;根据丘陵旱作区、山前平原区和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供应特点及小麦需肥规律,3个种植生态区一次性施肥方案的肥料配方(N-P2O5-K2O)分别为45%(27-8-10)、40%(25-6-9)、35%(22-5-8);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方案的通用基肥配方为40%(15-10-15),3个种植生态区基肥施用量分别为450~600、420~540、360~480kg·hm-2,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结合雨水或灌水分别再追施尿素200~260、180~240、150~210kg·hm-2。  相似文献   
75.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冬小麦全蚀病为害等级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小麦全蚀病进行有效监测的可行性,对感染不同发病等级全蚀病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选取监测敏感波段,在Matlab和Libsvm工具箱支持下,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构建小麦全蚀病病害等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程度小麦全蚀病的为害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变化。通过对数据分析,选择700~900nm波段作为敏感波段进行训练建立模型的结果最好;经检验,基于此波段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可达0.943,均方根达0.63,因此生产上可利用波段光谱特征对小麦全蚀病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76.
选用甘薯新品种洛薯13号,研究了猕猴桃套种甘薯、核桃套种甘薯、苹果套种甘薯3个套种模式的鲜薯产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总结出果园套种甘薯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使得森林结构分布更加合理,对关帝山林区的华北落叶松采取不同抚育强度的间伐,测定林分内物种丰富度和生长指标,依托胸径计算不同间伐样地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析间伐对林分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综合评价森林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各参数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当强度大于17%时整体物种多样性优于对照样地,角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混交度呈先上升趋于稳定后下降的趋势,大小比增加并趋于稳定。由此可知,17%以上的间伐强度能够改善林分整体物种结构,13%~17%的间伐强度适用于调整华北落叶松林分分布状态,间伐对于改善林分内树种组成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间伐使得林分内树木竞争减弱。  相似文献   
78.
分析比较不同间伐强度对黄山松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以及林分状态的影响,旨在为黄山松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信阳市商城县黄柏山林场40年生黄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前后的林分内各设置4块20 m×30 m的固定样地并对其进行样地调查,蓄积强度分别为16.5%、30.4%和48.8%。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描述林分空间结构,用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评价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间伐直接改变了林分树种混交度,其中,重度间伐影响最大,而弱度间伐影响最小;重度间伐使林分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介于随机分布与均匀分布之间,而其他间伐强度没有改变林木的水平空间分布状态;间伐对林分中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影响较小,间伐后的林分仍处于中庸状态;弱度、中度和重度间伐分别使林分的现实林分状态值(ω)提升了3.5%、21.3%和6.7%,其中中度间伐的林分的ω由0.394增加到0.478,其林分状态由较差变为一般,林分稳定性明显增强;弱度、重度间伐的林分的ω提升幅度较小,林分状态仍处于一般状态。中度间伐改善了林分空间结构和林分稳定性,为最适宜的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冻结方式对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采用冰箱冻结、螺旋隧道冻结和液氮喷淋冻结三种冻结方式对熟面进行冻结,利用质构仪、核磁共振成像仪、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测定熟面的质构性能、水分分布、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冷冻熟面复煮后,干物质损失率减小,吸水率增加,液氮喷淋冻结处理熟面的干物质损失率最小(0.26%),吸水率最大(34.72%),面条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最大拉伸距离最高。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三种冻结方式均导致冷冻熟面的强结合水向弱结合水、自由水方向转化,而液氮喷淋冻结处理的A21峰面积占比(4.48%)高于螺旋隧道冻结(4.20%)和冰箱冻结组 (2.03%),说明液氮喷淋冻结面条持水能力更好。流变学检测显示,液氮喷淋冻结处理的面条解冻后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最高,说明面条的黏弹性最大,此时扫描电镜下的面条横截面面筋网络结构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最低。液氮喷淋冻结减小了冷冻熟面因冰晶造成的损伤,改善了冷冻熟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80.
为给高磷土壤小麦磷管理提供依据,在河南省温县速效磷为49.1 mg·kg-1的土壤上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置5个施磷量水平(0、45、90、135、180 kg P2O5·hm-2),研究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且两年分别在90和135 kg·hm-2施磷量下最高。90 kg·hm-2施磷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施磷量进一步增加时干物质累积量无显著变化,叶片等各器官均表现出相似趋势。第一年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以90 kg·hm-2施磷处理最高,转运效率为36.7%;第二年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以135 kg·hm-2施磷处理最高,转运效率为30.9%。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磷素积累量均以90 kg·hm-2施磷处理最高,施磷处理收获期吸磷量比不施磷处理增加14.5%~44.6%,开花后各器官磷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以90 kg·hm-2施磷处理相对较高。磷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增加呈下降趋势,90 kg·hm-2施磷处理下磷肥利用率相对较高,磷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表观回收率两年平均为130.8 kg·kg-1、 10.6 kg·kg-1、23.9%。磷肥用量高于90 kg·hm-2时,土壤磷素呈盈余状况;在90 kg·hm-2施磷水平下土壤磷素盈余0.1~17.3 kg·hm-2;在施磷135 kg·hm-2和180 kg·hm-2时,土壤磷素盈余量分别为32.1~77.5和101.5~115.3 kg·hm-2。这说明,在土壤磷素肥力较高的情况下,推荐施磷量90 kg·hm-2,可促进干物质和磷素积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维持合理的磷肥利用率及磷素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