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利用稻田生态工程对精养池塘尾水进行循环利用,采用Illumina Mi Seq第二代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探讨稻田生态工程净化回用水中浮游细菌群落变化对池塘养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优势浮游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组成相同,均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优势门类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由进水中的46.72%显著降低至表面流出水中的41.82%和渗流出水中的34.77%;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由3.90%增加至表面流出水中的5.65%和渗流出水中的6.45%。属水平上优势浮游细菌组成也相同,但微囊藻属(Microcystis)的相对丰度由0.83%显著降低至渗流出水中的0.46%(P0.05)。另外,稻田生态工程表面流出水中浮游细菌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 1)显著提高,渗流出水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且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患出血病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血液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四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和强力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安卡西林、头孢菌素耐药,对妥布霉素、新霉素、氧氟沙星、多粘菌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Ⅵ号和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因此,四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和强力霉素可作为治疗此病的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鱼稻共生条件下陶粒载体水稻浮床提高细菌活性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轻质陶粒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浮床载体,并通过种植水稻构建了陶粒载体水稻浮床对池塘水环境进行修复。研究了陶粒载体水稻浮床对精养池塘的水质净化作用,并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陶粒载体水稻浮床对池塘浮游细菌碳源代谢模式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池塘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亚硝态氮(NO2–-N)等水质指标在8月份显著低于对照组,高锰酸盐指数(IMn)在8月份和10月份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池塘浮游细菌群落代谢活性(AWCD)、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8月份显著高于对照塘,Shannon均匀度指数在10月份显著高于对照塘。浮床种植水稻产量达到5 900 kg/hm~2。结果表明陶粒载体水稻浮床在具备一定生产性能基础上,降低了精养池塘水中氮磷营养水平,改变了精养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碳源利用模式,并提高了池塘浮游细菌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可为应用陶粒载体水稻浮床调控池塘水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比例对两系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系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和C两优343为供试材料,设总氮肥施肥量为180 kg/hm2,分别设置基蘖肥(基肥+蘖肥)占总施肥量的比为0、40%、50%、60%、70%、100%。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模式N3能显著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大量的氮肥后移(N1)由于基蘖肥供应不足造成分蘖减少,导致杂交稻有效穗数的下降,同时后期氮肥的大量施入,造成杂交稻贪青晚熟,结实率大幅度下降;而一次性基肥施肥模式(N5)由于前期基蘖肥过多,造成大量的无效分蘖,使得灌浆期氮素供应不足,导致叶片早衰,造成结实率和每穗粒数的下降;N3模式的干物质生产具有前促、中控、后稳的特点,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转移,从而提高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近年在全国发展迅速。为稻虾共作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既能保证田面水水质,又能保证水稻氮素供应而促进水稻生长,对稻虾共生系统的清洁生产至关重要。设置3种施肥处理(CF,基施复混肥并追施尿素;CRF,缓释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O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并追施尿素),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分蘖期之前田面水水质及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和OF处理相比,CRF处理降低稻虾田田面水氨氮及亚硝态氮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龙虾回田生长;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水稻干物质累积;CRF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F和OF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26%和12.8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4.86%和54.65%,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00%和13.60%。此外,CRF处理还节约了追肥所需的劳动力。综上,从田面水水质、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在稻虾共作中采用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是较佳选择,有利于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稻虾共作水稻产量与田面水水质的影响,以为稻虾共作实现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设置氮0、60、120、180和240 kg/hm2,依次以CK、N60、N120、N180、N240表示,氮肥均按基肥:分蘖肥7:3施肥.结果表明,施肥能维持土壤较高的无机氮含量并能促进水稻干物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直播甘蓝型油菜(华油杂9号)盛花期至荚果期对渍水胁迫的反应及渍后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渍水使油菜植株根系生长受阻,根重远小于对照,植株下部黄叶增多、衰老加速;油菜功能叶片叶绿素SPAD值逐渐降低,MDA含量增加;根系活力下降;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降低。渍水胁迫解除后喷施脱落酸、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硼酸可有效改善渍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增加根重;各喷施调控剂处理均使叶片叶绿素SPAD值缓慢回升;芸薹素内酯、脱落酸、胺鲜酯、硼肥及磷酸二氢钾可有效减缓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丙二醛含量;胺鲜酯、复硝酚钠、磷酸二氢钾及脱落酸有助于根系活力的恢复;复硝酚钠、脱落酸、磷酸二氢钾+硼酸可有效提高单株产量,减缓渍害。  相似文献   
8.
播种期对3个再生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丰两优香1号、德优8258和新两优223为试验材料,探究湖北省再生稻适宜的播种期和影响再生季稻产量的主要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头季稻产量影响较小,对再生季稻产量影响显著。其中,3月24日播种的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再生季稻产量最高,分别为6 391.70和5 843.91kg/hm~2;3月30日播种的德优8258再生季稻产量最高,为5 723.93kg/hm~2。再生季稻产量随再生芽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湖北省,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可在3月24日播种,德优8258可在3月30日播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方式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旨在探明尿素撒施和表层集中施肥对两系杂超级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系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和两优0293为供试材料,以总氮肥施肥量为180kg/hm2,分别设置为不同施用比例和不同的追肥方式,测定分蘖动态、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T3和T4氮肥运筹模式能显著提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合理的氮肥后移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而一次性基肥施肥方法(T2)和一次性追肥方法(T5、T6)均不能协调好源和库之间的关系。尿素追肥撒施和表层集中施肥的方法对产量和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肥处理下机插杂交稻的根系动态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机插杂交稻的根系生长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方法】以两个杂交水稻组合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材料,设置N_0(0 kg/hm~2)、N_1(150 kg/hm~2)和N_2(250 kg/hm~2)氮肥处理。利用Minirhizotron分析两个品种移栽后20 d至开花期在0~3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两个杂交稻根数、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影响显著。N2处理下两个品种的总根数显著多于N1,且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的总根数相比对照N1分别增加了12.3%和17.6%,两个品种的总根量在移栽后65 d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杂交稻品种的根数、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0~10 cm和10~20cm两个土层深度均有所增加,其中以10~20 cm土层深度的根量增幅最为显著。10~20 cm土层深度的总根长与产量、根数与产量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0和0.87,且全两优681在10~20 cm土层深度为的总根量要显著高于全两优1号。【结论】高氮下总根量增加,但10-2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对产量影响最大,因此,生产中通过培育和增加深层根系的比例有利于水稻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