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基因组步移技术分离获得了CaKR1基因上游-1594 bp的启动子序列,命名为CaKR1p,发现其中含有SA、ABA、低温等信号应答原件以及其它诸如W盒等应答逆境胁迫的调控原件。进一步构建CaKR1p与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获得了烟草转基因植株及其相应的T1代株系,利用T1代转基因株系分析了CaKR1p在几种外源激素处理下的GUS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外源激素SA、JA和ABA的诱导处理均可激活该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GUS的表达,说明CaKR1的表达和作用受到SA、ABA以及JA等信号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2.
铝胁迫对酸性红壤中真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构建了红壤真菌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rDNAs文库,比较分析了红壤地区典型森林土和农田土真菌群落结构对铝胁迫的响应,构建了6个土壤样品的真菌ITS rDNAs文库。从这6个克隆文库中随机挑取克隆进行了PCR-RFLP指纹图谱分析,共获得77个独特的真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anomicalUints,OTUs)。对77个OTUs的代表性克隆测序并利用Blast工具进行分析(相似性95%~100%)。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和农田土壤样品中真菌类群79.2%(61)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20.8%(16)属于未分类的簇(Unclassifiedfungi),其中担子菌门真菌在两种土壤中具有明显优势。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和Chao1)分析表明,铝胁迫降低了土壤真菌种群的多样性,农田土壤中真菌的种群多样性明显高于森林土壤。而且随着铝胁迫浓度的增加,担子菌门真菌在两种土壤中丰度明显下降,子囊菌门真菌的丰度显著上升,在高铝处理浓度处理的土壤中演变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干旱条件下鸡爪×吉林和正椒13号两种辣撤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处理5 d导致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REC)、净光合作用(Pn)和暗适应下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其中对鸡爪×吉林影响大于正椒13号.干旱处理下两辣椒品种的气孔导度(Gs)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光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Pr/Pn)均明显增加,其中正椒13号上升幅度高于鸡爪×吉林,这可能是正椒13号比鸡爪×吉林更耐旱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种层析方法,从厚叶软珊瑚φ=95%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鲨肝醇(11)、2-十六烷酸甘油酯(12)、十六烷酸乙酯(13)、5,8,11,14二十碳四烯酸酸甲酯(14),其中化合物11~14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发现。对从厚叶软珊瑚获得的部分纯化合物1~10进行初步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6对人肝癌细胞株、人肺腺癌细胞株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有一定的特异性,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FvCB模型估算小麦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Farquhar、von Caemermer和Berry模型(以下简称FvCB生化模型)中有2个子模型,即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核酮糖-1,5-双磷酸(RuBP)再生速率限制模型,用其可以估算C_3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为了严格验证由这2个子模型估算植物叶片J_(max)的精确度,本研究用LI-6400-40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了2%和21%O_2浓度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的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和CO_2的响应曲线,并用此2个模型分别拟合了21%O_2浓度下小麦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曲线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由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_(max)为254.86μmol·m~(-2)·s~(-1),显著高于其观测值(236.37μmol·m~(-2)·s~(-1))(P0.05);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拟合小麦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_(max)为260.58μmol·m~(-2)·s~(-1),则显著低于其观测值(298.05μmol·m~(-2)·s~(-1))(P0.05)。此外,当胞间CO_2浓度(C_i)为738.01μmol·mol~(-1)时,小麦处于RuBP再生速率限制阶段,此时其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应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为61.16和8.55μmol·m~(-2)·s~(-1)。在不考虑其他路径消耗光合电子的情况下,小麦在该C_i时同化这些碳至少需要光合电子流为352.24μmol·m~(-2)·s~(-1),这与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估算的J_(max)(260.58μmol·m~(-2)·s~(-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在估算小麦叶片J_(max)上存在缺陷,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通过基因枪(PDS-1000He)轰击法将构建好的多功能蛋白HC-Pro的植物表达载体pHCFL与带PMI筛选标记基因的pZMLR14植物表达载体共转化导入易感花叶病甘蔗品种福农95-1702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转化的愈伤经甘露糖筛选后获得抗性转化甘蔗幼苗。经PCR检测、氯酚红显色、RT-PCR检测和DNA点杂交分析获得转HC-Pro的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8%(HC-Pro基因)、1.7%(PMI基因)和0.4%(HC-Pro基因+PMI基因)。花叶病毒接种实验结果显示,未转基因植株的发病率为75%,而转基因植株均系统性发病,推测由于HC-Pro的大量表达抑制了甘蔗体内自身的RNA沉默机制而使病情加重。其它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转基因与未转基因植株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转HC-Pro和PMI基因对甘蔗的生长或其他农艺性状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成株为材料,采用植物抗性生理分析测定技术研究了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片内MDA含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经细交链孢菌酮酸处理后,细胞膜透性随着细交链孢菌酮酸浓度的增加而增高,MDA含量在500μg/ml以下,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500μg/ml以上,又有所下降;随着细交链孢菌酮酸浓度的升高,SOD、POD、CAT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在1 000μg/ml时,SOD、POD和CAT活性达到最低,分别比对照(CK1)活性降低了86.24%、72.72%和82.05%。可见,细交链孢菌酮酸可严重降低空心莲子草叶片的生理生化活性,显示了其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
林俊岳  曾建忠  罗剑钦  胡萃  周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90-3091,3111
[目的]研究絮凝剂产生菌A-6利用糯米淀粉废水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为絮凝剂的低成本生产提供材料和糯米淀粉的清洁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絮凝剂产生菌A-6为试验菌种,探索絮凝剂合成的最佳条件。[结果]A-6菌最佳培养条件为COD4 000 mg/L,NaNO31.0 g/L,培养48 h,培养温度38℃;最佳絮凝条件为在1 L高岭土水中投加1~5 ml微生物絮凝剂,pH值为5时,絮凝率达95%;由A-6菌株合成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造纸废水和糯米废水COD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3%和70%。[结论]利用糯米淀粉废水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大大降低了絮凝剂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叶脉  田胜尼  宋勇生  刘乙敏  张永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85-16087,16109
对安徽省境内分布的4个铜矿区进行了植被和土壤调查,各个采样点土壤理化分析结果显示,铜矿土壤中Cu含量远超出正常水平,土壤基质中的Cu毒性是限制和决定区域内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野外植物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45科,其中有6个优势科和12个优势种,各种植物在Cu转运系数和Cu积累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综合植物分布区土壤中的Cu含量及植物体的Cu积累特征,认为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wensis)、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茵陈嵩(Artemisia capillaries)以及酸模(Rumex acetosa)等耐性强、分布范围广的乡土物种及物种组合能够有效地提高铜污染区域土壤固定效率,在铜矿区污染环境的修复及稳定植被系统恢复重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0、10、50、100、200mg/kg乙酰甲胺磷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乙酰甲胺磷对细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真菌、放线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均和乙酰甲胺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但这些影响均可在短期恢复。乙酰甲胺磷对土壤中蛋白酶活性表现出先抑制后恢复的效应,对过氧化氢酶却表现出先激活后恢复的效应,而低于200 mg/kg的乙酰甲胺磷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