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江流域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利用平均影响量和气象因子缺失数值试验,分析气象因子变化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时数的平均影响量最大,温度、相对湿度其次,二者相近,风速最小;夏季日照时数的平均影响量比其他因子大得多,冬、春季日照时数的平均影响量依然最大,但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平均影响量差距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细胞学角度研究细胞自噬过程中膜结构细胞器的变化及其与自噬体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基因互作引起细胞调亡现象发生的水稻爪粳杂种F1和天然化合物印楝素、喜树碱、苦参碱诱导凋亡的昆虫细胞Sf9为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自噬凋亡期间自噬体的特征。【结果】水稻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形成长哑铃型或线管状,最后两端弯曲形成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绒毡层细胞均出现内质网膨大,且逐渐包裹周围其它细胞器,如线粒体,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最终引发细胞的自噬性凋亡。喜树碱和苦参碱诱发凋亡的细胞胞内线粒体形态发生拉长、弯曲,最后闭合形成包裹其它细胞器的双层膜结构自噬体;印楝素和喜树碱诱发凋亡的细胞胞内核通过分页和出芽的方式形成双层膜结构自噬体。【结论】动植物细胞自噬凋亡过程中,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3种膜结构细胞器均是自噬体膜结构的直接来源,然而3种膜结构细胞器参与自噬体形成的程度和方式因物种、细胞种类以及自噬诱发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河南葡萄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的形态-地理学方法,整理出河南葡萄属植物14种、1亚主1变种,其中发现河南新分布3种;陕西葡萄、湖北葡萄和武汉葡萄,同时否定了毛葡萄在河南的分布,并通过量小距离法,对16个样本和66个形态、解剖方面的性状逐步聚类,初步确定了各样本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转几丁质酶基因(RC24)水稻中大2号抗纹枯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导入外源几丁质酶基因“RC24”的水稻中大2号接种纹枯病菌的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病斑扩展速率和田间病情指数小,表现为对水稻纹枯病高抗。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纹枯病菌能侵入中大2号,并引发纹枯病,入侵时间和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非转基因感病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病菌菌丝体消解现象出现早于对照,其抗病性主要表现为限制病菌扩展。以中大2号与非转基因水稻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表明,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高于非转基因亲本,但其抗病性也会因母本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5.
解析小麦耐旱遗传机制,发掘耐旱基因,选育耐旱品种,是减少干旱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威胁最为经济、高效的方式。周8425B是中国黄淮麦区重要的小麦骨干亲本,农艺性状优良,其衍生品种具有较好的耐旱特性。本研究基于68份来自于河南、山东等地的周8425B衍生品种,利用50K SNP芯片对耐旱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52个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分布于37个位点上,可解释7.9%~21.5%的表型变异。其中,16个位点与已报道的位点位置部分重叠或一致,其余21个为新的位点。周麦16、矮抗58、郑农21、淮麦28、周麦21、郑麦379、浏虎98和偃展4110共8份品种具有较好的耐旱性,且含有较多的优异等位基因,可应用于下一步遗传育种中。本研究对解析小麦耐旱遗传机制,选育耐旱品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41个转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RC24和β-1,3-Glu)的高世代纯合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接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系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可分为抗、中抗、中感、感病四种类型,但其中92.1%的株系属中抗或中感类型;选择不同抗感类型的代表性株系,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结果显示中抗、中感、感病类型转基因株系表达的几丁质酶活力与其纹枯病抗性表现呈现一致性,而抗病类型表达目标基因编码的酶活力低于中抗类型;接菌诱导后,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检测,转基因系的几丁质酶活力因其组成性表达而无明显差异,而未转基因的对照品种在诱导后不同时间其几丁质酶活力表达呈“峰”式曲线分布,同一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的酶活力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华南地区公园常见草坪草兰引Ⅲ号结缕草为研究对象,设置打孔(D)、覆沙滚压(FG)、打孔后覆沙滚压(DFG)和无养护(CK)四种处理,探究不同养护措施对结缕草草坪越冬后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处理草坪的土壤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3.43%、2.19%和1.50%(P<0.05)。不同养护措施均未显著改变草坪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K相比,D处理显著提高了结缕草的根系投影面积、根系长度、根尖数及丛枝菌根真菌(AMF)泡囊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和总侵染率(P<0.05);FG处理显著提高了结缕草的根系长度和根尖数(P<0.05)。D处理和FG处理草坪在越冬阶段的深绿色指数和颜色评分相对较高。D处理结缕草的根系投影面积、根系长度、根尖数、AMF泡囊侵染率、AMF菌丝侵染率、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FG处理(P<0.05);D处理结缕草的根系投影面积、根系长度、根尖数、根系活力、AMF泡囊侵染率、AMF菌丝侵染率、总侵染率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DFG处理(P<0.05或P<0.01)。综...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黄褐土粮食生产科学施肥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B)、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和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处理(NPKBS),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养分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穗粒数、产量、土壤全氮、碱解氮、植株籽粒氮积累量;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小麦利用率高于玉米,真实利用率较当季利用率提高了17.72%~37.43%,其中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效果最好。综上,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提高氮素真实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印楝素是否能诱导果蝇产生厌恶性味觉记忆,并探讨多巴胺信号在这种记忆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印楝素诱导果蝇产生短期厌恶性味觉记忆,并通过昆虫口器伸展反应测试诱导结果;采用压力注射给药方式及果蝇全脑膜片钳记录,研究印楝素对果蝇脑内不同亚群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及受体电流的影响。【结果】印楝素A及印楝素干粉均能显著抑制果蝇口器伸展的概率,口器伸展反应(PER)分别为60.34%和17.24%,(P0.007),并且干粉的效果更加明显;印楝素对不同亚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有不同的作用,PPL1、PAM和PPM2亚群兴奋性呈现增加趋势,其中PPL1亚群兴奋性改变最为显著;印楝素对多巴胺D1受体具有激动效应,这种激动效应可被D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抑制。【结论】印楝素可以诱导果蝇产生厌恶性味觉记忆,这种记忆受果蝇脑内多巴胺能信号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2015~2016年在湘西水稻两熟制地区开展了冬种黑麦草对水稻纹枯病越冬病原菌存活力及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冬种黑麦草处理土表越冬菌核在冬春季轮作后,菌核萌发率到第二年5月显著下降至58. 49%,而冬季休闲处理萌发率达80. 0%;冬种黑麦草处理越冬稻兜上菌丝的存活率到5月显著下降至43. 0%,而冬闲田也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到第二年5月存活率仍可达68%。可见,冬种黑麦草田无论是越冬菌核萌发率还是越冬稻兜菌丝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冬闲田。在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方面,冬种黑麦草田发病初期,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分别比冬闲田低3. 60%和1. 25;水稻生长发育后期,冬种黑麦草田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与冬闲田差异程度增加,分别比冬闲田低24. 17%和6. 42。上述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越冬菌核的萌发率及残留于稻兜的菌丝体存活率,有效减轻后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