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1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2篇
  68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47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为解决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秋末是否应该刈割及最佳刈割时期的争议,对秋末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和未刈割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根颈中非结构碳氮物质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的紫花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土壤冻融交替期(11月1日),秋末晚割(10月15日)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未刈割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封冻期(12月1日),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不同时期刈割根颈中含量,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晚割(10月15日)均显著低于未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10月1日刈割均显著低于未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且10月1日刈割后苜蓿根颈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经过“增长-降低-稳定”过程。两时期测定结果不同,可能与刈割后苜蓿再生长有关;未刈割与刈割处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根颈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C/N显著大于不同时期刈割处理的根颈中C/N。初步结论为:科尔沁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少,秋末刈割导致地上碳水化合物无法向根系运输,且刈割后苜蓿再生长消耗根系营养物质。为确保紫花苜蓿安全越冬保障苜蓿根系中积累大量储藏物质,不适宜秋末敏感期刈割或选择种植刈割后根颈中C/N高的紫花苜蓿品种如东苜1号等。  相似文献   
2.
<正>目的与意义:与葫芦科其他作物相比,西瓜性型遗传规律和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相对落后。利用不同性型的西瓜材料进行相互杂交获得了5组六世代分离群体,深入分析其后代分离规律及季节对材料性型的影响并揭示西瓜性型遗传规律,有助于促进优良雌性系的发现,并改进西瓜杂交种子生产。此外,为发现控制西瓜性别表达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同根颈直径苜蓿生理生化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颈粗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抗寒性与其根颈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关系。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不同颈粗(3.50 mm,5.25 mm,7.00 mm)苜蓿根系进行低温胁迫(4℃,-10℃,-15℃,-20℃)处理,测定了苜蓿根颈活力、非结构碳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苜蓿根颈活力、非结构碳氮含量、非结构碳氮比(Cnstructured carbon nitrogen ratio,C/N)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低温胁迫的增加不同颈粗的苜蓿根颈活力均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淀粉含量、C/N和CAT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苜蓿根颈活力大小与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及C/N显著相关(P<0.05)。研究认为,根颈直径大的苜蓿抗寒性较强,其通过调控根颈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及C/N以适应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盐分浓度的NaCl中性盐对羊草进行胁迫,探讨在土壤脱湿过程中,NaCl胁迫对羊草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溶液NaCl浓度小于125mmol/L(土壤总盐小于o.34%)时,盐分胁迫对羊草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相对生长率(RGR)无显著影响,且根系的钾钠吸收选择性和运输选择性随盐度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增强。但当NaCl浓度超过225mmol/L(土壤总盐大于0.53%)后,其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相对生长率(RGR)随盐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系的钾钠吸收选择性和运输选择性也随盐度处理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减弱。NaCl胁迫条件下,羊草对K、Ca的比吸收率(SAR)降低,茎叶K、C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显著减少(P<0.05),Na、Cl含量则均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植株K/Na降低。羊草茎叶的盐分离子(Na^ 、Cl^-)含量与相对生长率(RGR)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作物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分析和研究人员仿谈,探索影响研究效率和效果及研究人员研究方式选择的内在制度因素,并通过具体研究案例分析不同角色群体利益整合机制,以提高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实用技术研究的效益,促进新的研究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连年种植马铃薯等忌连作作物引起的土壤结构、地力恢复慢等农业生态恶化问题,选用腐植酸、羊粪、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菌肥4种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剂改土效果研究,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紧实度及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施用羊粪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1.2g/kg、62mg/kg、6.9mg/kg和81mg/kg,分别较对照(不施改良剂)高38.6%、47.6%、54.3%和52.8%;不同处理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差异明显,且施用改良剂均较对照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各处理间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性差异,处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羊粪>聚丙烯酰胺>腐植酸>生物菌肥。羊粪和聚丙烯酰胺处理的叶面积分别比对照高145.8%和99.3%,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82.6%和66.8%;羊粪和聚丙烯酰胺处理的燕麦产量最高,分别为2 071.04和2 031.02kg/hm~2,比对照高41.3%和38.6%。因此,本研究中,羊粪和聚丙烯酰胺对土壤改良效果较好,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燕麦生长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7.
低温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PLC-8对玉米秸秆的分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东北寒区玉米秸秆的分解效率,突破低温的瓶颈,探讨了低温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PLC-8对玉米秸秆的分解效果及其微生物多样性。通过pH、玉米秸秆的减重、木质纤维素的含量、酶活性、有机酸含量等指标评价玉米秸秆的分解效果,采用变性凝胶电泳(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pH先下降后回升至接近初始值;30 d后,玉米秸秆减重率达到43.65%;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减少了61.13%、40.91%、14.25%;纤维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滤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第20 d,分别为0.054、0.025 U·mL-1;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的最高值在第15 d,分别为0.032、0.030 U·mL-1;木聚糖酶活性随着玉米秸秆的分解而逐渐升高,甲酸和乙酸分别在第20和15 d达到最高值。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PLC-8由细菌和真菌组成,具有分解稳定性,在属的水平上细菌优势菌株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真菌的优势菌株为肉座菌(Hypocreales)。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型育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育种技术的改进有利于育种效率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稻育种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对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目前水稻育种中广泛使用的育种技术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展望了不同育种方法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水稻种业发...  相似文献   
9.
耕作改变了土壤物理特性,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定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作物生长过程是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该研究在土壤水热碳氮模拟模型(Soil Water Heat Carbon Nitrogen Simulator,WHCNS)的基础上耦合了EPIC模型的土壤耕作模块,构建了适用于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碳氮过程模拟模型。利用华北平原南部河南商丘试验站2015-2017年实测的不同耕作方式下(深耕、免耕和轮耕)的土体储水量、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产量数据对改进后的WHCNS模型进行了校验和模拟效果评价,并模拟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蒸散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土体储水量、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一致性指数均大于等于0.90,纳什系数均大于等于0.58,决定系数均大于等于0.90,作物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达到0.99。两季冬小麦,与深耕和免耕相比,轮耕的蒸散量分别降低了8.8%~10.8%和13.8%~21.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7%~9.4%和15.7%~24.9%。两季夏玉米,与深耕和轮耕相比,免耕的蒸散量分别降低了12.5%~12.9%和20.7%~22.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4%~15.2%和29.1%~31.3%。耕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总体而言,改进后的WHCN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燕麦是世界第七大栽培作物,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因其具有抗旱、耐瘠薄等特性,在中国旱作区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全球燕麦生产时空演变规律,可为中国燕麦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1961-2019年全球燕麦生产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贡献率以及优势指数分析全球燕麦生产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9年来,全球燕麦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呈降低趋势。欧洲是全球燕麦生产中心,1961-1980、1981-1998和1999-2019年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8.2%、67.4%和62.6%;中国燕麦在这三个阶段的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同期总产量的世界占比却不断增加,从2.0%增长至3.0%。其中,2019年中国燕麦总产量达49.6万t,位列世界第十位。与美国、加拿大、芬兰和澳大利亚等主产国相比,中国燕麦生产的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优化调整燕麦种植规模,提高单产水平,对中国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