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红美是以鸡蛋杏为母本、以小红李为父本杂交育出的杏新品种。平均单果重60 g,果实扁圆形,果顶微凹,果实底色黄色,阳面酒红色,色泽艳丽。果肉橙黄色,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可溶性糖含量7.8%,可滴定酸含量1.3%,维生素C含量89.6 mg/kg。在河南省洛阳地区,果实6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85 d,属晚熟品种。果实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15 d以上。  相似文献   
2.
洛薯13是以苏薯8号为母本,国内遗传背景差异大的10个淀粉型品种为父本选育出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薯皮光滑、商品性状好,而且熟食味绵、沙、香、甜,纤维少,质地细腻,综合表现突出,是一个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的甘薯新品种。通过对洛薯13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洛薯13的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俊丰三樱椒为材料,在4℃和25℃下采用不同浓度的叠氮化钠处理辣椒种子,研究不同浓度叠氮化钠与不同温度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在0~4.0mmol/L浓度范围内,叠氮化钠抑制辣椒种子萌发和生长,但用5.0mmol/L的叠氮化钠处理辣椒种子时,其发芽率、发芽指数、蛋白质含量等性状都呈上升趋势。4℃低温处理辣椒种子时,以上的这些性状指标都要高于室温(25℃)处理的,说明低温可抑制叠氮化钠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19个杂种无性系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为楸树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楸树无性系的树高、叶长、叶宽、长宽比及叶柄长度差异极显著,胸径、叶绿素含量SPAD值差异显著;树高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比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叶长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树高、胸径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3个指标,对19个楸树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无性系9-1、07-5-8-17、07-Y27-4和07-5-8-20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5.
42个谷子品种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9个农艺性状对42个谷子品种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平均联接法的聚类,将42个谷子品种可以聚为2大类,第一类包含23个品种,这些品种多数表现为株高较矮,穗码数、码粒数和穗粒重较小.第二类包含19个品种,这些品种普遍表现为穗码数、码粒数、穗粒重较大,株高略高.采用中心法进行聚类,也是将42个谷子品种聚类为2大类,第一类(39个谷子品种)的抗倒伏指数普遍高于第二类(3个谷子品种).虽然聚类结果不同,但是都反映了谷子群体某些性状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SCN)在黄淮地区普遍发生,调查小种分布情况,确定优势小种对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2012-2015年,取样调查黄淮地区6个省份土样,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绘制黄淮地区SCN生理小种分布图,并与文献报道结果对比,探讨黄淮地区SCN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病害在黄淮大豆主产区均有分布,在采集受SCN感染的322份土样中,112份被鉴定出生理小种类型,包括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和11号小种。其中,57份为2号小种,占样本总体的50.9%;26份土样为5号小种,占23.2%;11份土样为4号小种,占9.8%,1号、3号、6号和11号小种分别占总体的4.5%、5.4%、4.5%和1.8%。依据不同生理小种在各省发生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河南分布5号、2号、3号、11号小种;河北分布2号、5号、6号、3号、4号小种;安徽分布2号、5号、6号、3号小种;山西分布2号、4号、5号、1号、3号、11号小种;山东分布2号、3号、5号、1号、6号小种;江苏分布2号、5号、1号小种。以上结果表明,2号小种是目前黄淮海地区的优势小种,其次是5号小种,致病力最强的4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在黄淮海地区,抗线虫育种目标应以抗2号生理小种为主,兼抗5号小种,部分地区应以兼抗2号和4号小种为主。在黄淮地区3号、6号和11号小种是新发现的小种。与2001-2003年调查结果比较,黄淮海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有一定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一步扩大优质早开、晚开及特晚开牡丹品种的种植面积,着力延长牡丹的整体赏花期,再通过牡丹花期延长技术措施,让公园的早开品种开的更早,晚开品种开的更晚,使外地来洛阳的游客花会期间随时都能看到大面积盏开的牡丹,促进洛阳赏花环境向着人性化、科学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讨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SS+M、SS+NM、NT+M、NT+NM)在河南西平进行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4种酶的活性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即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从播种到花后45天先升高后下降,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而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后15天达到最大值。在0~5 cm和5~10 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SS+M>NT+M>SS+NM>NT+NM;在10~20 cm土层,NT+M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急剧下降;在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在大多数时期深松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免耕处理,SS+M>SS+NM>NT+M>NT+NM。在豫南雨养区实施秸秆覆盖深松能够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城市绿化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探讨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