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害是影响大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进一步明确大麦响应湿害胁迫的应答机理,本研究以耐湿大麦品种泰兴9425为材料,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不同湿害胁迫时间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湿害胁迫12 h后获得1 436个差异表达基因,而胁迫48 h后获得2 0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同上调表达基因286个。GO富集分析发现,涉及代谢过程、细胞膜、催化活性等的差异表达基因占比最多。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糖酵解、类黄酮生物合成、乙烯合成等代谢通路。对7个耐湿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2个不同荚色豇豆品种的营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豇1号和盐紫豇2号2个豇豆品种的营养含量,进行了多项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盐豇1号和盐紫豇2号的钙、镁、铁、干物质、纤维素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盐紫豇2号花青素、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高于盐豇1号;而脂肪和Vc含量均是盐豇1号显著高于盐紫豇2号。  相似文献   
3.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1989~2000年江苏省常规中灿稻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穗重、株高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常规中灿稻育种已逐渐由多穗型向重穗型演变,故今后常规中灿稻育种要在优质的前提及合理改良株型的基础上,以提高穗重为核心,即保持现有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金陵可玉是以JS-CT-9320为母本,以JSTY-CT-1021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樱桃番茄一代杂种,含有抗性基因Ty-2。植株为有限生长类型,果实圆形,单果质量25g左右,成熟果粉红色,果实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0%左右,口感好。每667m2产量可达5000kg以上。适宜江苏及周边地区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麦种质资源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美国的985份品种(品系)进行赤霉病抗性的鉴定,并研究其与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品系)间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从中筛选出10份高抗大麦赤霉病的品系,包括2ND27705、CHEVRON、ID:LA-6、ID:LA-4、ID:LA-7、2ND27732、2ND28086、ID:LA-35、ID:LA-1、2ND29870;棱型、单穗穗粒数与大麦赤霉病抗性呈显著负相关,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抽穗期、株高、穗长与赤霉病抗性的相关性均显著。筛选出高抗和高感赤霉病品系,为其遗传群体的构建及赤霉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效应,以高抗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和感病大麦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253个RIL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0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群体连锁图谱,结合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型数据,采用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麦染色体1H、2H、5H和7H共检测到6个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这6个QTL对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贡献率为4.39%~14.92%。其中,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b在3年9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GBM1309~EBmac0415,可解释5.70%~14.92%的表型变异,与已定位的 Rym16~(Hb)的位置相近,可能是 Rym16~(Hb)的等位基因;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a在2年3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EBmac0640~Bmag0744,可解释5.00%~10.88%的表型变异,可能是1个新的抗性位点;其他4个抗性QTL均仅在1年1个时期检测到,是否真实存在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所有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表明定位的6个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自母本扬农啤5号。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得到鼠李糖脂与苦参碱防治甘蓝蚜虫的复配方案。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有效防治蚜虫,鼠李糖脂与苦参碱按有效比例为1∶5,1∶10,1∶20,1∶60,20∶1时,对防治蚜虫均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0与1∶10时增效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丰富国内大麦育种的种质资源,从黎巴嫩引进了365份大麦种质资源并对其黄花叶病抗性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种质中二棱品种(系)占46.03%、六棱品种(系)占53.97%,大部分品种生育期适宜,表现为弱春性。株高为矮秆和中秆类型,平均穗长较当地推广品种长,且穗粒数多。引进品种(系)对大麦黄花叶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7份高抗大麦黄花叶病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分别为INBON-HI-33、GSBSN-9、GSBSN-13、GSBSN-19、IBON-HI-28、IBON-HI-33、IBON-HI-74。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麦品种 HvPDIL5-1 HvEIF4E 基因的单倍型及其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关系,以扬农啤系列、扬饲麦系列和其他来源的29个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扬州和盐城病圃进行大麦黄花叶病大田自然抗性鉴定;利用大麦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全CDS区的3对引物对供试品种(系)的 HvPDIL5-1 HvEIF4E 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两个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单倍型及其抗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年度两试点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程度较正常年份偏轻,29个品种(系)中有2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对大麦黄花叶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Ea52和苏B1403在扬州表现为免疫、在盐城表现为中抗,其余7个品种(系)在两试点均表现为中抗或中感。供试材料的 HvPDIL5-1 基因存在4种单倍型, HvEIF4E 基因存在14种单倍型。扬农啤2号、扬饲麦3号、扬农啤7号等1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病圃对大麦黄花叶病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其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均为BaMMV-ASL感病单倍型,说明这些品种(系)携带有除 rym1/11 rym4/5 以外的其他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 rym5 的苏B1403在盐城病圃鉴定中表现为中抗,说明江苏大麦产区出现了拮抗 rym5 抗性基因的病毒株系,需进一步加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新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