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1篇
  8篇
综合类   161篇
农作物   3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31.
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稻区北部(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双季改单季的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为了阐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怀宁县和潜山县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等方法研究了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种植后,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迁入的褐飞虱可以直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并能连续繁殖,种群增殖倍数可高达数百倍,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卵巢解剖确定了单季中稻及双季晚稻中褐飞虱各世代的虫源性质,单季中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后期迁入提供虫源,也可以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迁移,加重对双季晚稻的危害。皖南地区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但显著增加了本地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而且也导致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频繁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因此,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2.
松材线虫病是林业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除该病的病原物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el)外,还常常截获同属于伞滑刃线虫属(Bursaphelenchus spp.)的多种与之形态非常相似的线虫.本研究对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截获的两种伞滑刃属线虫--B. rainulfi和B.conicaudatus进行了形态描述和鉴定.  相似文献   
133.
本研究测定了喜旱莲子草生防菌株SF-193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并观察了其叶面侵入过程。结果显示,在20-30℃、pH5-6、空气相对湿度100%时分生孢子能达到最大萌发率;光照对其萌发无显著影响;pH6、RH100%、28℃黑暗条件下培养4h,分生孢子萌发率接近1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F-193分生孢子在接种4h后萌发形成芽管,6h后在叶片表皮细胞表面形成附着胞侵入叶片组织,24h后次生菌丝转由气孔侵入。  相似文献   
134.
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分别放置在使甘薯发病的病薯、甘油和细沙3种介质中,在-20℃和-70℃温度下经过不同的处理时间测定其存活率来研究腐烂茎线虫耐寒力,探索腐烂茎线虫在低温冷冻下的保存方法。试验结果,腐烂茎线虫在-20℃和-70℃低温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群体线虫的存活率都有所下降,其中DeWY和DeLJ群体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存活率均高于其他3个群体,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初步证实这2个群体有很强的耐寒力。试验发现在细沙和不同甘油浓度条件下,所有线虫群体在低温处理下均未查到活虫。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的生存状态依赖于原寄主材料,甘薯薯块是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抵御逆境最好的屏障,腐烂茎线虫侵染的薯块放在低温下保存,在遗传学研究等方面保存原始线虫种源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5.
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内生菌数量调查与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生长期对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的植株根部内生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内生菌数目少于感病品种,但其拮抗内生细菌比例高于感病品种;进一步对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的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等水解酶活性和嗜铁素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对黄萎病菌抑菌带宽度、产水解酶和嗜铁素活性给予了赋值,筛选出赋值得分最高的7个拮抗内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136.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hrcQ 基因在动植物病原细菌中高度保守。不同植物病原细菌的HrcQ蛋白因在N端有变化,推测可能与分泌的效应分子特异性有关。但水稻条斑病菌HrcQ蛋白对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的形成以及对效应分子的分泌性影响还不清楚。为弄清HrcQ蛋白在此方面的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式获得了水稻条斑病菌hrcQ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该突变体丧失了在烟草上激发过敏性反应的能力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hrcQ基因与水稻细胞互作时受诱导表达。蛋白质 蛋白质互作结果显示,HrcQ可分别与Hpa1、HrcN、HrpB5和HrpB2互作。分泌性检测发现,HrcQ不通过T3SS分泌至胞外。hrcQ基因突变,影响Hpa1和HrpB2蛋白分泌。这些结果表明,HrcQ蛋白是形成Ⅲ型分泌系统的基本组分,并通过帮助Hpa1和HrpB2等T3SS效应因子的分泌,从而影响病菌在非寄主上的过敏性反应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这为进一步分析水稻黄单胞菌T3SS的形成和分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7.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国内外西瓜和甜瓜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除了严格的检疫措施之外,尚无十分有效的控制措施。随着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利用“信号干扰技术”控制植物细菌病害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成功应用。本文利用生物测定技术首次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检测到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并将能够降解细菌信号分子的aiiA基因转化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NJF10菌株中,室内接种试验表明该转化菌株的致病性明显的减弱,证明其对果斑病菌的致病性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利用信号干扰技术控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8.
【目的】基于备选基因RNA干扰后的致死效果评价,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方法】通过在赤拟谷盗中已的报导和相似性搜索获得马铃薯甲虫致死基因Ldpp1alpha-96aLdRpt3Ldalpha snapLdSrp54kLdRpn6LdRopLdGawkyLdshiLdcactLdinr-a,以及阳性对照基因LdATPaseALdATPaseE,构建dsRNA表达载体,经饲喂马铃薯甲虫二龄幼虫不同浓度的dsRNA,分析对幼虫的20%取食剂量AD20、化蛹中量PD50和幼虫7 d致死中量LD50 ,经分析和评估,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结果】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 AD20 在1.18±0.10(μg / mL)~ 61.07±10.17(μg / mL);PD50 在0.06 ±0.01(μg / mL)~ 31.20 ±1.89(μg / mL);LD50 在1.39±0.13(μg / mL)~ 228.13±6.72(μg / mL)。其中 AD2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Rpn6 ;PD5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Gawky;LD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srp54k。【结论】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取食、抑制化蛹及致死活性。其致死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大,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综合比较AD20和LD50,Ldalpha snapLdRpn6LdSrp54kLdRpt3个基因的毒力较ATPaseEATPaseA更强,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提出并推荐AD20和LD50是评价备选基因dsRNA对幼虫致死效果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39.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测定了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鹌鹑、鹧鸪的急性经口毒性,同时运用饲喂法测定了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和鹧鸪的急性饲喂毒性.一次性经口染毒法结果表明,二嗪磷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鹌鹑的LD,50在4.61~13.9mg·kg-1体重之间,制剂与原药之间存在较大毒性差异,对鹧鸪的LD,50在22.39~31.67mg·kg-1体重之间,制剂及原药之间差异不显著.饲喂法结果表明,50%二嗪磷乳油对不同鸟类的饲喂毒性差异显著,对鹌鹑的饲喂毒性为高毒,LC,50为120 mg·kg-1饲料,对鹧鸪的饲喂毒性为低毒,LC,50为1 210mg·-1饲料.50%二嗪磷乳油用作拌种剂使用时,10%二嗪磷颗粒剂在田间撒施时容易对鸟类造成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140.
 枯草芽孢杆菌Bs-916是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病害的生防菌,为进一步提高其拮抗性能,获得更好的生防效果,运用离子注入(N+)的方法对Bs-916进行诱变,筛选到4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以上的菌株。TLC和HPLC定性、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Bs-916及其突变体分泌的脂肽类抗生素是表面活性素,突变菌株分泌的表面活性素比出发菌株有不同程度提高。室内抑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素能抑制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引起原生质泄露。通过检测接种纹枯病菌、拮抗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的水稻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拮抗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分泌活性物质对水稻具有诱导抗性作用;4个高效突变株比出发菌Bs-916对3种酶的活性影响加大;同时接种拮抗菌和纹枯病菌比单独接种拮抗菌、纹枯病菌对3种酶活性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