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47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和N100B处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05和0.13个单位。与N100相比,N100B处理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全氮、NO3-、NH4+、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5.13%、3.47%、11.7%、14.91%、60.89%、30.75%,还使土壤C/N、C/P、C/K、N/P、N/K化学计量比提升1.88%、2.10%、2.84%、3.62%、5.41%,并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97%。综上,稻秆炭还田有利于改善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  相似文献   
62.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模拟南昌市中心城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其次,根据土地利用主导方式的不同,在南昌市中心城区选择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教育区和对照区各5个,作为样本功能区,分春、夏、秋、冬四季统计各样本功能区PM_(2.5)浓度,运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法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功能区四季PM_(2.5)浓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四季LUR模型调整R2分别为0.713、0.741、0.898、0.964,检验样本平均绝对误差率为12.03%,说明构建的四季LUR模型拟合情况好,可以有效地对监测点以外区域PM_(2.5)浓度进行估计;2)功能区类型对PM_(2.5)浓度影响显著,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PM_(2.5)浓度,且这种影响与季节无关;3)各类功能区之间PM_(2.5)浓度差异显著水平不一致,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与教育区均无显著差异,工业区、商业区均与教育区和居住区有显著差异,对照区与其他4类功能区均有显著差异。该研究探索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耦合的新思路,研究结果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缓解大气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筛选出对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高效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防治方法。【方法】以入侵至江西省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为试验材料,选用2个物理处理、8个化学处理防治措施,每个措施4个生物学重复,处理前调查样方中加拿大一枝黄花总株数、株高,处理后通过设定样方考查每个防治处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死亡株数、株高、校正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结果】物理处理中,刈割+翻耕+碎土处理15~60d后,进贤、九江两处试验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再生植株的平均密度(15.33株/m2和21.00株/m2)均极显著远小于刈割处理(204.33株/m2和85.33株/m2)。化学处理中,30%草甘膦异丙胺盐+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和21%氨氯吡啶酸能够有效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处理60 d后,进贤、九江两处试验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死亡率达到100%,且没有再生苗;校正株防效均达到100%,地上与地下鲜重防效分别在63%、70%以上;根部的根状茎及营养细根均坏死、萎缩腐烂;处理一年后仍没有加拿大一枝黄花再生,且21%氨氯吡啶酸对环境的毒副作用更小。而其它6组药剂均不能彻底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处理60 d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死亡率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64.
通过建立奉新县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和AHPIF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奉新县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ArcView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生成评价结果图,根据结果对奉新县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做出分析,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实现奉新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生物炭基肥与紫云英联合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同时实现稻区秸秆循环利用和降低氮肥用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盆栽实验,设计不施氮肥 (CK0)、施100%氮肥 (CK1)、减施20%氮肥后分别施炭基肥 (BF)、紫云英 (MV) 以及两者联合还田 (BF + MV) 5个处理。分析了早稻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  【结果】  与CK1相比,减施20%氮肥后,紫云英和炭基肥单独或联合还田均可通过增加早稻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而改善其产量构成;炭基肥单独或与紫云英联合还田不仅可有效提高早稻籽粒和地上部干物质量 (P > 0.05),而且分别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氮素生理利用率11.8%与7.52% (P < 0.05);紫云英单独还田分别显著提高籽粒和地上部干物质量11.8%和7.62%,以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10.9% (P < 0.05)。另外,由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减施20%氮肥条件下,紫云英还田与早稻千粒重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炭基肥还田与早稻地上部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在确保红壤稻区早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将秸秆炭化生产炭基肥与冬季豆科绿肥联合还田,既有利于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又降低稻田氮肥用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从而为水稻绿色生产开辟新途径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基于GIS的地市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4):810-815
为了更好地反映市级耕地地力状况,在Arc GIS9.3软件平台下,将吉安市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为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并与土壤图进行叠加确定评价单元;根据实地情况,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和土壤管理5个评价因素13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对吉安市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安市的耕地地力水平分为七等,一等地占4.17%,二等地占7.02%,三等地占9.83%,四等地占12.72%,五等地占22.38%,六等地占22.91%,七等地占2096%,摸清了吉安市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7.
近40年赣江年径流泥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掌握鄱阳湖水系第一大河——赣江长时间序列的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趋势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1970-2009年赣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赣江年径流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输沙量分别在1984,1992年发生了突变,1970-1983年、1984-1991年和1992-2009年这3个阶段的年均输沙量分别为2 281.27×107,803.75×107,462.72×107 kg,相应变点的跃度依次为1 477.52×107,341.03×107 kg,这与利用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法得到的年输沙量阶段性分析结果一致。在1970-2009年赣江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其年输沙量显著减少主要系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利工程拦沙导致赣江入鄱阳湖泥沙量每年减少约40.53×107 kg。  相似文献   
6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烟叶样品中的钾、钙、铁、锰、铜、锌等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检测限低,为0.0020.004μg/m L;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3.0%;准确率高,加标回收率在98%以上;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的相对误差为1.08%0.004μg/m L;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3.0%;准确率高,加标回收率在98%以上;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的相对误差为1.08%2.61%。  相似文献   
69.
通过搜集2010~2020年发表的有关江西土壤酸化的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江西耕地(水田和旱地)、园地(茶园和柑橘园)及林地的土壤pH值、酸化面积及酸化程度,明确了江西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酸化现状及酸化原因。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江西耕地土壤pH均值下降了0.53个单位,水田和旱地土壤pH均值分别下降了0.60和0.40个单位,其中酸性强酸性(pH<5.5)土壤面积占84.89%;茶园土壤pH值的变化范围为3.00~6.95,均值为4.58,其中pH<4.5的茶园土壤面积占55.8%,且茶园表层(0~20 cm)土壤的pH值低于下层(20~40 cm);柑橘园土壤pH值的变化范围为3.41~7.65,均值为4.66,比对照地下降了0.48个单位,其中pH<4.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占45.7%,以40~60 cm土层酸化最为严重;林地土壤的pH均值下降了0.1~0.5个单位。江西省内耕地和园地的酸化主要由不合理施用化学氮肥造成的,而林地的酸化主要归因于大气氮、硫沉降和林木收获带走盐基离子。  相似文献   
70.
饶镭  邹子玉  刘浪  罗娟  李保同 《植物保护》2022,48(3):312-320
为明确50%双环磺草酮SC及其混剂35%双环磺草酮·五氟磺草胺·苄嘧磺隆SC对稻田主要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采用茎叶喷雾法试验了50%双环磺草酮SC及其混剂对杂草的防效和对供试籼稻和粳稻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0%双环磺草酮SC施用剂量为300 g/hm~2时,药后35 d杂草株防效为65.38%~90.79%,对供试籼稻和粳稻安全,当使用剂量增加到487.5 g/hm~2时,对供试籼稻‘泰丰优736’产生明显药害,水稻植株叶片白化枯死,植株较矮,分蘖数少;当使用剂量增加到600 g/hm~2时,供试粳稻(‘甬优1538’)发生轻微药害,而当使用剂量增加到975 g/hm~2时,供试籼稻发生严重药害,药害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83%~68.59%和44.17%~62.18%,减产75.48%~75.55%;有13.89%~19.08%的供试粳稻产生药害,减产19.35%~21.70%。双环磺草酮单独施用时对稻田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水稻安全性较差,不适合在籼稻田施用,在粳稻田的推荐施用量为300~487.5 g/hm~2。35%双环磺草酮·五氟磺草胺·苄嘧磺隆SC在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