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47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为明确新型水直播稻田除草剂精噁唑甘草胺以及对照药剂对于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于水稻及后茬作物的安全性, 于2019年在江西宜春市上高县水稻田进行了大田杂草防效试验以及后茬作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8%精噁唑甘草胺OD对于直播水稻田的禾本科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120 g/hm2 以及200 g/hm2 剂量处理对于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均在88%以上。而且所有处理对于水稻均无药害产生, 实现增产, 并对后茬作物生长安全。综上所述, 新型直播稻田除草剂精噁唑甘草胺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有良好防除效果, 可以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土壤电导率和光谱测定,分析了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特征、原始光谱数据及重采样光谱数据特征。在光谱重采样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光谱包络线去除变换、光谱反射率倒数(1/R)、对数[ln(1/R)]、平方根(R0.5)、一阶微分等单一或复合变换模型。通过横向、纵向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模型的反射率与电阻率相关性分析的曲线差异,着重探讨了基于一阶微分的数据变换模型间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性强弱,结果表明:(1)基于一阶微分变换的模型可以对重叠混合光谱进行分解以便识别,扩大样品之间的光谱特征差异,发掘敏感波段的光谱吸收、反射特征;(2)综合反射率的平方根的一阶微分变换、反射率的倒数的对数及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等模型得出,在波段为382 nm处,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系数最高达0.788,在波段为555~560 nm,多个微分变换模型相关性系数在0.7以上,可为后续反演因子的确定及土壤电阻率高光谱估测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如今工业上铜的大量使用,含铜污染物与日俱增的逐量排放,导致作物中铜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健康。研究旨在控制和减轻重金属元素铜对水稻生长的毒害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硫(S)(0,0.013,0.026,0.039 g/kg)、硅(Si)(0,0.05,0.10,0.15 g/kg)的配施对铜胁迫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1)单施硫肥时,水稻产量随硫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硅肥时,低浓度(0.05 g/kg)硅肥对水稻产量出现抑制作用,硅肥高浓度(0.15 g/kg)的促进作用不如中浓度(0.10 g/kg)。(2)硫、硅肥配施时,除0.013 g/kg硫(S)与0.15 g/kg硅(Si)配施外,其他处理组较对照组产量增幅1.27%~29.14%,均有不同幅度的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4*和0.603*。(3)低浓度硫与中、低浓度硅配施对水稻生长的促进效应较好,中、高浓度硫易与高浓度硅产生拮抗效应,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小。(4)硫、硅肥的施用可有效改善铜胁迫下水稻的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04.
《江西农业学报》2022,(6):91-94
对低丘红壤地区7种不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各异,但均比退化到“谷底”的疏草荒地(CK)高且其表层的酶活性更强。而且土壤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而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5.
施肥与耕作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通过田间实地监测,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南方典型红壤坡耕地采取不同施肥量及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养分利用率及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卜优化施肥(减氮增钾)和花生优化施肥(减氮增磷),作物对氮磷养分吸收量均不会减少,同时提高了氮素养分利用率,萝卜提高15%,花生提高3.3%,优化施肥对磷素利...  相似文献   
106.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林下植被恢复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地处江西弋阳县和泰和县退化红壤区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不同模式重建森林第10年的林下植被状况及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及微生物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在严重退化红壤上进行人工重建森林后,林下植物种类和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禾本科草本植物逐渐消退,荫性的蕨类、藓及其它喜林下荫湿环境下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恢复10年后地带性植物种类开始自然更新。(2)在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中,其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有一定差异,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枫香×马尾松株间混交林模式,最低的是桉树纯林模式;丰富度较高的是晚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较低的是木荷、桉树纯林。(3)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郁闭度、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团聚度、非毛管孔隙度的线性回归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林下植被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随土壤团聚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7.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场次暴雨条件下濂水流域水沙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场次暴雨条件下流域的水沙关系,该研究以赣南濂水流域为对象,基于1965—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等,在场次暴雨条件下,分析不同洪水类型、不同时段下的水沙特征及水沙关系,并对水沙滞回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流域120场暴雨洪水划分为3种类型,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型(短历时、小径流、低洪峰)、Ⅰ型(长历时、中径流、中洪峰)、Ⅱ型(中历时、大径流、高洪峰)。整个研究期划分的5个时段中,1996-2005年、2006-2020年的输沙特征值增幅较大,且单位径流的输沙能力大幅上升。不同洪水类型下的各水沙环路曲线比例差异较大;在不同时段下,逆时针型、“8”字型曲线分别在1996-2005年、2006-2020年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0%、55.6%,这与流域内果园大面积开发导致的沙源位置及数量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的水沙管理及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红壤坡地果园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针对南方广大红壤坡地果园因耕作不当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翔实的观测数据认真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差异,找出了多种措施的优劣,分别是横坡耕作、顺坡耕作、果园清耕和裸露对照,得出了增加植被、改进耕作有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单纯的耕作措施仍不能杜绝水土流失,欲要从根本上控制,还应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0.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4+-N含量明显高于NO3--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约相当于配施有机肥的 1.18~ 1.20倍 ,而水稻生育后期 ,后者为前者的 1.11~ 1.2 1倍。各处理外排水中N素的输出量均以苗期最高 ,单施化肥明显大于配施有机肥。土壤剖面中NH4+-N向下迁移比碱解N更为明显 ,且配施有机肥的远高于单施化肥的 ,而NO3--N则相反。不同深度渗漏水中NO3--N的比例 ,上层 (30cm)低于下层 (50cm) ,随水逸出的N量各处理渗漏水均小于外排水 ;随水输入的N量远低于随水输出的N量 ,且以单施化肥的N亏损最大。水稻未利用的N量也以单施化肥的最大 ,约为配施有机肥的 1.0 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