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篇
  24篇
综合类   15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究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ODE)与关键信息化学物质的作用模式,从其触角转录组中筛选属于ODE的细胞色素P450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利用IQ-tree 2.1.1软件构建进化树;根据FPKM值筛选出高表达蛋白,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同源建模;并应用AutoDock软件与寄主植物挥发性气味和信息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禾谷缢管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30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10个,且40个基因均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根据FPKM值筛选出9个在禾谷缢管蚜触角表达量较高的基因,其中同源建模成功的有5个;同一蛋白与不同气味分子结合时,结合能有差异;结构相似的气味分子与不同蛋白结合时,结合位点与结合能相似。表明与气味结合蛋白相比较,禾谷缢管蚜ODE对气味分子的选择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讨摘芽强度对树木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因子的影响,为人工林及果园等高效抚育管理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摘芽处理(不摘芽CK、轻度摘芽BP1.0、中度摘芽BP1.5、重度摘芽BP2.0),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检测技术,结合自动气象站,对造林后第2~3个生长季不同摘芽处理后的树干液流、环境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摘芽对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无影响,晴天都呈"单峰型";2)摘芽对树干液流特征值影响显著,试验期间CK、BP_(1.0)、BP_(1.5)、BP_(2.0)处理的液流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405×10~(-3)、1.503×10~(-3)、1.462×10~(-3)、1.033×10~(-3)cm/s,BP_(2.0)显著小于其他处理,CK、BP_(1.0)、BP_(1.5)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影响不同时段、不同处理树干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瞬时值日进程的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亏缺,白天及全天日均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太阳辐射和日空气温度最大值,夜间液流日均值的影响因子主要为日空气温度最小值和日平均相对湿度;4)不同摘芽强度下毛白杨幼林夜间液流占全天液流的5%~70%,夜间液流与白天及全天液流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从促进植物水分生理活动的角度看,轻度和中度摘芽更合适。  相似文献   
63.
晋西北低效柠条林老龄复壮技术及能源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柠条是西北地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造林中的重要灌木树种,同时也具燃料、饲料等多种功能,但存在随林龄增加生长衰退、效益下降等问题.以晋西北偏关县30 a生老龄柠条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平茬后生长1~5 a各生长指标、生物量及热值进行了对比;对3种立地条件(阴缓坡、阳缓坡、梁峁顶)下不同平茬方式(留茬高度、覆土与不覆土、带状与块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形成柠条能源林的合理平茬技术.结果表明:(1)平茬5 a后各生长指标:株高、地径、分支数分别比CK(35 a老龄林)提高了20.96%,10.03%,104.82%;单丛生物量最大达到2.89 kg丛,比对照提高了25.65%;林分的总生物量达到10 110~11 560 kg/hm2,比对照高出25.51%o~156.70%;生物量年均增长量达到2 022~2 312 kg/(hm2·a),较对照提高了7.8倍.(2)对3种立地条件下,5种平茬高度(2,5,10,15,20 cm)进行处理,留茬5 cm单丛生物量最大,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覆土与不覆土处理、带状与块状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对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柠条林进行合理平茬及能源化利用,特别是对退化老龄柠条林更需要进行平茬复壮(平茬周期至少需要5 a,留茬高度控制在5 cm左右).  相似文献   
64.
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抽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抽样调查体系的基础上,根据Michael Kohl,et al.的抽样分类系统,重点综述了不同抽样方法在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当中的应用现状.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监测的新需求,对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抽样调查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5.
概括了沙地海岸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推广利用价值;通过了解沙地海岸松在国外自然分布区以及引种地区的自然概况,总结中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引进优良品种的迫切性,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引进沙地海岸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总结了沙地海岸松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被成功引种海外的实例,从而为中国成功引种沙地海岸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持,进一步确定了在中国引进这一优良树种的成功必然性。  相似文献   
66.
宁夏东部地区杠柳原野螟的为害特性及其天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宁夏东部山川过渡区天然水土保持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的主要食叶害虫杠柳原野螟(Proteuclasta stotzneri Caradja)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天敌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天敌罗氏裂跗姬蜂(Mesostenus roborowskii Kohujev)1909年新疆有报道;寡埃姬蜂(Itoplectis viduata(Gravenhorst))寄生杠柳原野螟为国内首次报道,宁夏天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7.
落叶松锉叶蜂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锉叶蜂Pristiphora laricis(Hartig)是危害塞罕坝人工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为控制其危害,掌握其发生规律,对影响落叶松锉叶蜂发生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发生与林分、地形及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发生程度一般表现为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成熟林重于中幼龄林,树冠下层重于中上层,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阳坡重于阴坡,山脊重于山谷;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幼虫孵化越早.  相似文献   
68.
自1985~2000年,北京市建立市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75 862 hm2.它们在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还存在着权属不统一、人员无编制、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力量薄弱、法规不完备等问题,据此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9.
树干涂毒环防治下树转移沙棘木蠹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研究沙棘木蠹蛾当年生幼虫的下树转移危害习性,利用该习性采取在树干上涂毒环、绑毒绳的方法控制该虫。观察发现,2005年9月1日到18日,幼虫绝大多数是在09:00-16:00间下树转移,极少数是在20:00-08:00下树;2005年9月18日以后未曾在早上和夜晚观察到下树幼虫,幼虫都是在10:00-16:00间下树。幼虫从排粪处爬出,顺着树干向下爬,到地面时继续沿着树干钻入土层,最后找到适宜的场所,停留在树根部的树皮裂缝处。用中西杀灭菊酯与金天敌长效缓释剂按1:9的比例混合配成毒剂涂干,环宽5cm,施药第5天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100%,第30天防治效果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70.
光肩星天牛成虫寄主选择中的"记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和2005年,对羽化于5种树种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在5种相同寄主树种上的停留、取食、交配、刻槽、产卵等5个寄主选择指标进行了试验.从总体结果看,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进行寄主选择时,对原寄主具有一定“记忆效应”.具体来讲,受到嗜好树种复叶槭的影响,来源不同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在停留、取食和交配3个指标上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记忆效应”.但就刻槽和产卵两个指标而言,光肩星天牛成虫在其来源树种上的比率最高,“记忆效应”表现得十分明显.该结果为在多树种合理配置中发挥诱饵树作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