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篇
  24篇
综合类   15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91.
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开封市惠济河流水体作为污灌样本水体,进行了水质监测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均值化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污水灌溉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污灌水源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均严重超标,重金属污染物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392.
  目的  合理施肥与地表覆盖是干旱地区板栗高产优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依据河北省迁西县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优化的行间覆草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验证,旨在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8年生板栗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行间覆草(GC)和清耕(CT),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即单施无机肥(F)、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F + M)和不施肥(CK),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研究覆草?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功能性状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2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佳土壤管理模式。  结果  (1)各施肥处理的新梢长度和粗度、叶面积、百叶干质量、百叶厚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GC(F + 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地表覆草和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最为明显的是GC(F + M)处理,分别比GC(CK)提高了6.00%、20.13%和44.87%。(3)有机无机肥配施(F + M)对于提高板栗坐果率、出实率、单粒质量和单株产优于单一施肥处理,其中GC(F + M)和CT(F + M)处理的单粒质量分别可达到10.32和9.92 g,较CT(CK)分别提高了26.01%和21.12%。(4)不同覆草?施肥模式处理的单株产量增幅为4.95% ~ 45.21%,GC(F + M)处理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CT(CK)处理分别提高了13.04%和36.5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GC(F + M)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GC(F)处理,然后是CT(F + M)和CT(F)处理,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无机肥更有利于板栗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发育,以及光合性能和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  结论  在迁西干旱地区板栗栽培中,地表覆草?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是该地区板栗提质增产的最适土壤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93.
  目的  长林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木检疫性害虫,对智利、新西兰等多国松树造成严重危害,并随林木进口入侵我国山东,对我国林业安全造成威胁。根据长林小蠹的已知分布,对其全球和中国范围内的适生区范围进行准确预测,明确该虫在我国潜在的分布区范围,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采取科学高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降低潜在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方法  利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通过筛选生物气候变量和优化模型参数构建拟合优度和复杂度综合表现最佳的模型,进而应用于长林小蠹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的适生区的预测。利用ArcGIS软件对预测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和面积统计,并利用模型的结果对影响长林小蠹定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相较默认参数下的模型,参数优化后的模型精度明显提高,平均AUC值达到0.964 6。同时,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长林小蠹在全球的适生区主要位于欧洲、北美洲东部和西部沿海、亚洲东部、南美洲东南部、非洲最南端以及大洋洲的东南沿海。其中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的面积分别占比1.21%、1.92%和3.95%。中国范围内该虫的适生区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其南界至中国台湾,北界至辽宁大连。其中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的面积分别占比0.28%、5.00%和13.43%。在所有生物环境变量中,贡献率最为显著的为最干季降水量、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温度季节性、最热月份的最高温度、年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37.9%、25.4%、12.7%、7.0%和6.6%。  结论  已有长林小蠹发生的区域外,美国东南部和西北部、阿根廷东部、巴西的南部和中国大部的适生区尚未有长林小蠹的捕获记录,被入侵风险较高。长林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以中度和低度适生区为主,几乎囊括了中国中部和南部所有的省份,其中,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沿海地带及其周边地带、中国西部局地和中国中南部局地的适生性相对较高。由此我们建议在国内开展长林小蠹的普查及防控工作,严防其扩散蔓延;同时加强入境口岸的各项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394.
  目的  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不同生态区域板栗气候适应性评价及其适宜性种植区划,为板栗引种以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我国不同生态区域(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等4大区域)105个板栗品种(含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坚果单粒质量、果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和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内在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选择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的12个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与板栗品质形成最密切的气候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板栗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利用气候适应性指数(CAI)对板栗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  结果  (1)不同生态区域板栗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单粒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地区可溶性糖最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最大。(2)影响板栗坚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其次为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单粒质量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生长季温差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3)根据CAI,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黄淮海北部区域CAI值达到0.90 ~ 0.96,为最适宜区;黄淮海东部、西北和西南区域CAI值为0.81 ~ 0.89,属较适宜区;而长江中下游区域CAI值最低,为0.71 ~ 0.77,属适宜区。  结论  生长季温差大、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板栗坚果甜、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