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2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2篇
  62篇
综合类   277篇
农作物   7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明秸秆颗粒改良剂对川西北高寒沙地土壤氮素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复合聚丙烯酰胺、微生物菌剂和氮磷钾肥,加工成秸秆颗粒改良剂,设4个施用量水平(6,12,18,24t/hm2),以空白对照(CK0)和当地常规牦牛粪处理(CK1)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0相比,秸秆颗粒改良剂和CK1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硝态氮含量,增加黑麦草株高、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和单株干重(p0.05),达到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和促进黑麦草生长的效果。与CK1相比,秸秆颗粒改良剂处理的平均全氮含量、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2.50%,22.73%,20.90%和344.56%,黑麦草地上和地下部平均单株干重分别增加了57.50%和66.86%。增施秸秆颗粒改良剂可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黑麦草各生长指标也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量超过18t/hm2时,0—10cm土层的全氮、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黑麦草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土壤氮素指标与黑麦草单株干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全氮、全氮储量与黑麦草单株干重的相关性最高(r≥0.90**)。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外源养分淋溶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8t/hm2处有最小值。综合考虑土壤氮素含量、外源养分淋溶率和黑麦草生长的变化,秸秆颗粒改良剂以18t/hm2为川西北沙地土壤改良的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32.
川中丘陵春玉米适宜钾肥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施钾量对川中丘陵春玉米产量、 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川中丘陵高产春玉米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在施N 225 kg/hm2、 P2O5 9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5个施钾量(K2O)处理,分别为0、 45、 90、 135、 18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吐丝期、 灌浆期(吐丝后21天)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和器官含钾量,并计算植株钾积累量、 钾素利用和转运,在玉米成熟期测定玉米产量。【结果】随施钾量的增加春玉米产量、 钾素农学利用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钾生理效率、 钾素利用效率和钾素当季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钾素吸收效率、 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增施钾肥对钾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在施钾量为K2O 96.1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最高产量时,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吸收K2O 1.55 kg。玉米植株对钾素的吸收主要在吐丝之前,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72.7%~88.9%,灌浆初期也仍有较大量的吸收积累; 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川中丘陵春玉米施K2O为90 kg/hm2左右时,可获得较高钾肥利用率,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3.
氮硅磷肥配施提高四川春玉米的氮磷钾吸收和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设2个品种,即正红2号和正红115;肥料组合为副区,设4种硅、磷肥组合,即:不施用磷肥和硅肥对照、单施硅(SiO2)75 kg/hm2、单施磷(P2O5)60 kg/hm2、P2O5 60 kg/hm2加SiO2 75 kg/hm2,分别记为P0Si0、P0Si75、P60Si0和P60Si75。在拔节期、吐丝期和收获期取0-20 cm和20-40 cm土壤土样,测定速效磷含量,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磷、钾吸收量、产量。【结果】两个玉米品种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四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正红2号产量明显高于正红115,2015年两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硅、磷以及硅、磷肥配施均能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籽粒产量,其中以硅、磷配施处理的效果最佳。在吐丝期、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亦相互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籽粒产量与吐丝期和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肥配施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3.30%和10.25%、24.77%和10.25%、8.58%和10.25%,同时两品种2014年和2015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8.34%和12.12%。【结论】低磷棕紫泥土条件下,硅、磷肥配施能显著改善土壤供磷能力,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4.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96-101
为了使生产上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更有针对性,对采自宜宾市烤烟种植区的具有典型赤星病症状的烟叶样品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观察。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致病力的菌株xs-k-1(较强)、xz-k-1(中)和xf-y-1(弱)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杀菌剂对较强致病力菌株xs-k-1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1个菌株均属于链格孢菌,但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平均病情指数为18.75~71.25,其中以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主,占测试菌株的61.9%,弱致病力类型和较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所占比例相当,未发现强致病力和不致病力菌株。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烟草赤星病菌在7~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宜的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1~28℃;高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产孢,当湿度为100%时,病菌生长和产孢量最高,分别为5.83 cm和4.18×105个·m L-1;在p H值4~10的范围内该病菌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p H值范围为7~8.5,其中病菌生长的最适p H值为8.5,产孢量最大的p H值为7。供试药剂的室内平板抑菌效果为:10%多抗霉素60%唑醚·代森联50%氯溴异氰尿酸40%菌核净,10%多抗霉素的EC50为15.182μg·m L-1。  相似文献   
35.
黎开强  吴卫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224-4229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川产贝母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以探讨其进化趋势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川产7种、2变种共10个居群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如下: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2n=24=2m+2sm+10st+10t;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2n=24=2m+2sm+10st+10t(SAT);暗紫贝母(折多山居群,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2n=24=4m+6st+14t(SAT);暗紫贝母(茂县居群)2n=24=2m+2sm+10st+10t(SAT);瓦布贝母(Fritillaria wabunesis S.Y.TangS.C.Yueh)2n=24=2m+2sm+8st+12t(SAT);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Batal.)2n=24=2m+2sm+6st+14t(SAT);湖北贝母(F.hupehesis HsiaoK.C.Hsia)2n=24=2m+2sm+12st+8t(SAT);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2n=24=4m+12st+8t(2SAT);长腺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 var.longinectarea S.Y.TangS.C.Yueh)2n=24=4m+8st+12t(SAT);短丝贝母(F.dajinensis S.C.Chen)2n=24=4m+6st+14t。其中6种(变种)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核型向对称性减弱的方向发展,推测系统演化上该地理分布的贝母属植物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36.
栽培因子调控马铃薯、甘薯等作物花青素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色马铃薯、紫色甘薯等紫色作物富含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花青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推动紫色马铃薯、紫色甘薯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收集了部分有关马铃薯、甘薯等作物花青素合成和积累的研究报道和数据,对施肥(氮肥、磷肥、钾肥、硒肥、有机肥、复合肥)、种植技术(密度、收获期、覆盖方式、遮荫、海拔高度)、外源物质(糖类、激素类、生根粉)等栽培因子调控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地下部块茎、块根中花青素合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研究方向,为紫色马铃薯、紫色甘薯花青色合成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7.
《杂交水稻》2015,(5):20-21
川优620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优质不育系川106A与抗病恢复系成恢3203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根据亲本的生育特征和开花习性,结合5 a制种实践,总结了川优6203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8.
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诱集监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 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 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 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 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 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39.
以4个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低氮胁迫对玉米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单株干重、氮积累量、地上部氮分配比例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下降;根冠比、根系氮分配比例、氮素生理效率、可溶性糖、MDA、脯氨酸和POD等均显著升高,根系干重在各氮水平下差异不明显。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品种株高、叶面积、单株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氮积累量、地上部氮分配比例、根系氮分配比例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MDA变化幅度低于不耐低氮品种,而氮素生理效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POD变化幅度则大于不耐低氮品种。与不耐低氮品种相比,耐低氮品种通过保持地上部氮分配比例,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较大叶面积来维持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通过保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有机渗透物质含量和较强的POD活性来降低膜脂过氧化伤害,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其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0.
以白僵菌孢子粉为原药,硅藻土为主要载体,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筛选合适的润湿剂、分散剂等助剂配方比例,研制出性能优良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确定配方为:白僵菌分生孢子粉20%; NNO7%; 农乳32082%; 拉开粉5%; 十二烷基硫酸钠2%; 硅藻土加齐至100%。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配方润湿时间<1min,悬浮率可达到75%以上,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可湿性粉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