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4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为了解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状况,基于湖北省105个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查资料,对粮食类家庭农场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极少数家庭农场建账并进行了专业会计核算;大部分家庭农场内部控制薄弱;大多数家庭农场外来原始凭证不合法;所有家庭农场都没有依法提取盈余公积。家庭农场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家庭农场主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家庭农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动力不足。为改善粮食类家庭农场财务管理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全家庭农场法律法规并加强宣传;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农场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家庭农场规范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2.
DNA甲基化参与调控生长植物发育。使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并结合毛细管自动电泳分析仪,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种子、根、茎、叶等4种组织在成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修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麦不同组织在成熟过程中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改变较小,但44.90%~65.17%的CCGG位点甲基化模式在不同组织在成熟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在大麦种子成熟过程中,CCGG位点半甲基化水平急剧升高,达到65.40%,全甲基化位点显著下降仅为13.39%,与其他组织的甲基化特征差异显著。结果显示,在大麦组织成熟的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缺乏高品质品种是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征集了全国26个高档优质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产量、关键品质指标、食味、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图选出在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结果表明,有14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关键品质指标达到国标1级优质稻标准、食味分85分以上;参试品种整体平均产量为519.7 kg/667 m2;部分品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但占总数约50%左右的品种在抗倒伏性和在高温下的品质表现较差,部分品种对主要病害的耐性较弱。由此可见,我国已培育一批在江汉平原适应性良好的高品质水稻品种,有望在采取配套技术条件下达到水稻生产的品质和产量“双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从实证的角度,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敏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相互关系后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它们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农资价格对粮食价格有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内农资价格指数对粮食价格指数影响很大,而从短期来看,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资价格的波动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性,且影响程度小于农资价格对粮价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为揭示渍害胁迫下幼苗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糖代谢的变化,以正常生长条件下和渍害胁迫下不同处理阶段(0、1、3、5、7d)的叶片为供试材料,比较分析了幼苗期小麦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SU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渍害胁迫初期(1d),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TaSUT1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胁迫时间的持续,叶绿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显著抑制,同化产物显著减少,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现较大的降幅,同时处理组TaSUT1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短期渍害胁迫处理能够促进幼苗期小麦叶片的糖代谢过程,利于其生长发育;但长期的渍害胁迫处理严重破坏了幼苗期小麦叶片内的糖代谢系统,导致处于营养生长初期阶段的小麦幼苗因营养物质供应短缺而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46.
水通道蛋白(AQPs)的功能是选择性地控制水和其他小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流动,它们在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包括非生物胁迫反应.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干旱和盐胁迫是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共鉴定得到了 127个非冗余的小麦水通道蛋白基因和4个可变剪接体.对TaAQP基因进行了 RNA-seq分析,揭示了小麦AQP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模式.其中,TaTIPs和TaPIPs的表达高于TaNIPs和TaSIPs.qRT-PCR分析表明,小麦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TaNIP4;03_3D,TaTIP2;02b_7B,TaSIP2;02_4A,TaNIP3;03_6D 和 TaNIP2;04a_7D 等 AQPs 受到显著诱导并且有高表达量,表明它们参与了胁迫响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索TaAQPs基因在植物应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XG-6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十分严重的一类病害,对我国麦类作物的生产影响巨大.病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产品产量及质量都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开发利用小麦内生菌是一种高效、实惠的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研究旨在从小麦内生菌中鉴定得到小麦赤霉病拮抗菌,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以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农高区小麦赤霉病发病地区扬花期健壮的小麦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茎、叶中筛选出7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性的内生菌株,其中拮抗能力较高的是XG-6菌株,抑菌圈直径达到31.19 mm.XG-6菌株对火龙果炭疽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白绢病菌、梨黑斑病菌4种常见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表现为广谱拮抗活性,对火龙果炭疸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液后的24h内为对数期,24~72h内为稳定期,72h后进入衰退期;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pH为6~9;对氯霉素、氨苄西林钠2种抗生素表现出极强的耐药性;XG-6菌株的16 S rDNA序列含有1509个碱基,根据BLAST比对结果,所分离得到的XG-6菌株认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5%、10%和12%)的PEG-6000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为期5d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甜荞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甜荞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持续显著降低,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干旱胁迫使丙二醛(MDA)含量持续积累并于胁迫第5天达到高峰.研究结果还表明,干旱胁迫下活性氧(ROS)在甜荞幼苗叶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轻度胁迫下抗氧化酶类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且能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但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超出了抗氧化酶类的清除能力,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植株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小麦NPR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为探究该家族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小麦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拟南芥NPR1家族蛋白序列为参考序列,从小麦基因组中鉴定出小麦NPR1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利用RNA-Seq原始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小麦NPR1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水平。通过STRING在线网站构建TaNPR1s蛋白的互作网络。【结果】共鉴定获得20个小麦NPR1基因家族成员,其编码蛋白的不稳定指数均大于40,为不稳定蛋白;平均总亲水性值(GRAVY)均为负值(除TaNPR5-D为正值外),为亲水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在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和细胞质等部位也有分布;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组成,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对应的三级结构模型有10种。20个TaNPR1s蛋白均可与转录因子HBP-1b及未知蛋白A、B、C、D发生相互作用,这5种蛋白均含有bZIP结构域(含TGACG基序)和种子休眠特异基因结构域(DOG1)。TaNPR1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可分为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在特定的组织或发育阶段表达和在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均低表达或不表达,共三大类。随机挑选的8个TaNPR1s基因中,有3个基因在禾谷镰刀菌胁迫下表达量降低,但在白粉病菌胁迫下表达量升高;有2个基因在这两种菌胁迫下表达量均升高,有2个基因在两种菌胁迫下表达量均下降。TaNPR1s基因对6种非生物胁迫处理均有响应,但表达模式存在差异。【结论】小麦NPR1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且基因的可变剪接体也表现出不同组织表达特性,丰富了NPR1s蛋白功能。TaNPR1s蛋白可能通过与bZIP和DOG1结构域结合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筛选与水稻耐低锌能力相关的指标,鉴定耐低锌水稻品种,为耐低锌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及遗传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水培方法,在低锌条件下测定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44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形态、生理性状、种子糙米和精米锌含量,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水稻耐低锌能力评价.[结果]低锌条件下,水稻各性状平均值均有所下降,与足锌处理相比,各性状均值分别降低7.25%~60.45%,其中地上部鲜重、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根系鲜重、叶面积和根系体积下降比例均超过30.00%.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叶长、叶宽、SPAD值、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尖数、根系平均直径、鲜重根冠比和糙米锌含量对苗期水稻耐低锌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水稻品系间耐低锌能力差异明显,共筛选出12份耐低锌材料.其中AUS稻中低锌耐受型品种有AUS 299::IRGC 29087-1、N22、KOTODESHI::IRGC 60982-1、AUS PADDY(RED)::IRGC 44978-1和DV 86::IRGC 8840-1,籼稻中低锌耐受型品种有DALSUNG 41、IRGA 659-1-2-2-2和UPR 191-66,粳稻中低锌耐受型品种有MEJANES 2和ALEXANDROS,其他品种中低锌耐受型品种有油占8号和CY-PRESS::G1-1.[结论]株高、叶长、叶宽、SPAD值、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尖数、根系平均直径、鲜重根冠比和糙米锌含量可作为水稻耐低锌能力的筛选指标.在土壤锌含量低的区域种植水稻时,可增加12份耐低锌材料的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