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MCE-CA-Markov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演变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深入研究三峡库区蓄水以来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该研究以库区2000、2007及2014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运用ARCGIS10.1对库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多标准评价(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的元胞自动机和马尔可夫链(CA-Markov)模拟库区自组织的土地利用演变;并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分类图像检验MCE-CA-Markov的模拟精度,经检验,其Kappa系数达到0.9712;利用检验过的土地利用演变限制条件及因子组合来对库区2028年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MCE-CA-Markov模拟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是可行的;在2000—2014年间,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稳定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持续变化型;模拟得到库区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与解译的土地利用格局一致,相对精度达到84.48%;预测到2028年时,库区耕地、林地及草地继续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持续增加,预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活跃,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压力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三峡库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保护,控制和阻止盲目开垦耕地的行为,促进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研究结果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2.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从生态弹力、承载压力和承载支撑力3个子系统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库区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测算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中等稳定状态,生态弹性力处于中等水平,承载压力较大,承载支撑力较弱;2)总体来看,由于退耕还林及渝东南渝东北生态保护措施,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平均水平呈稳步上升状态,2011年为0.500,2015年为0.521,承载力标准差较小,离散度不高,生态系统相对稳定;3)局部来看,研究区东北部巫溪、巫山、奉节等地生物丰度、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承载力最好,而主城区及江津区生态承载力水平最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远不如渝东北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模式及经济增长速度,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对库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3.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传感器OLI和TIRS获取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进行城市聚落特征包括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等与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的热环境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强于地形起伏度;(NDVI、NDBI、MNDWI等)和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呈分段线性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强度和热变异程度差异明显,建设用地的温度最高且斑块温度间的变异性最强,虽然水体的平均温度最低,但斑块温度间的变异性却较高;从格网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格网内部水体的“冷岛效应”明显、建设用地的“热岛效应”显著,耕地与自然植被面积的增加使得各空间格网温度更趋向于稳定。  相似文献   
4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判断矩阵法开展生态空间区划并提出相应管控机制。结果表明:(1)10年间ESQ表现出稳中向好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盆地型"分布格局,质量等级变化呈"中部向好、四周持稳"特点,以不变和变好为主;(2)ESQ处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且弱变异面积占比大,ESQ整体较稳定;(3)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将生态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潜在修复区、重点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对重点保护区重点实施原生态保护,开展封禁自然保育;重点修复区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重点实施人工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潜在修复区应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努力提升整体生态状态;生态保育区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应实施生态保育,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合理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该区域可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并作为发展预留空间。对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可方便决策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识别和管理,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