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7篇
  10篇
综合类   2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林龄及器官对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碳 (C)、氮 (N)、磷 (P)、钾 (K)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以黔中地区孟关林场不同林龄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 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不同年龄林分中分别设3个20 m × 20 m的典型样地,采集叶、茎和根样品,并测定各器官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及随林龄的动态变化。  【结果】  1) 各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叶片C、N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茎中C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N、K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变化不显著 (P > 0.05);根中C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著 (P > 0.05),N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K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叶C∶N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再略上升;茎C∶N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 (P > 0.05),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N、P∶K随林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N∶P先下降后上升。各器官C∶P、C∶K、N∶K随林龄变化均不显著 (P > 0.05)。2) 不同器官C含量436.6~468.2 g/kg,茎 > 叶 > 根;N含量1.45~2.90 g/kg,茎 > 根 > 叶;P、K含量分别为0.14~1.05、0.53~5.06 g/kg,均为叶 > 根 > 茎;C∶N为165.4~311.4,叶 > 根 > 茎;C∶P、C∶K、N∶P、N∶K分别为440.1~3745、92.14~1311、1.48~23.4、0.31~7.97,均为茎 > 根 > 叶;P∶K为0.20~0.36,茎 > 叶 > 根。3) 叶、茎和根中C∶N与N含量,C∶P与P含量,C∶K与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P < 0.01),C∶N、C∶P、C∶K与C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P > 0.05)。  【结论】  与亚热带同纬度地区相比,本研究区域马尾松植株C、N、K含量相对较低,P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差异;在调查区域,马尾松针叶片中N∶P计量特征值处于1.11~1.85范围,表明其生长过程中主要受氮素限制。因此,在幼、中龄林阶段,建议施用氮肥满足其健康生长,也可辅以施少量钾肥以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及抗逆性,不需施磷肥。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半年生菌根和非菌根马尾松苗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浇铝法,分别设置0、0.2、0.4、0.8mmol·L-1 Al3+(AlCl3)处理,分析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变化,Al的亚细胞分布,通过组织染色观察根尖ROS和MDA分布,并观察根尖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菌根/非菌根苗根系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高铝(0.8 mmol·L-1)水平时,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最大,且非菌根苗受到铝的影响程度更大;(2)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根尖吸收的铝含量显著增加,且菌根苗吸收的铝含量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从细胞超微结构和Al的亚细胞分布看,大量Al3+首先...  相似文献   
33.
[目的]克隆马尾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基因c DNA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在马尾松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花序浸泡法转化拟南芥,并对转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的生长表型和根系生长进行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转基因拟南芥不定根进行GFP荧光检测。[结果]克隆到1个871 bp的GPX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m GPX6。Pm GPX6包括5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70个氨基酸残基。Pm GPX6蛋白与油松Pt GPX蛋白同源性达95%。Pm GPX6在马尾松根中高表达,茎、叶中表达量低。在干旱胁迫下,Pm GPX6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均在第15天达到最大,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过表达Pm GPX6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在正常水分条件下表型与根长差异不大,但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根系更长。转基因拟南芥根在蓝色光激发下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Pm GPX6基因能高效表达。[结论]推测Pm GPX6可能参与马尾松干旱胁迫应答。  相似文献   
34.
以贵州都匀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的9个半同胞家系的11年生木材样品为材料,研究其基本密度、灰分、1%Na OH抽提物、纤维素4项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只有基本密度和1%Na OH抽出物差异显著;木材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纵向和径向呈多样性变化,共有4种变异类型;纵向树梢部分的灰分含量最高,而纤维素含量最低,都与中部和基部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树梢部分不适合做纸浆用材;径向中层基本密度非常接近整体平均密度,径向上除灰分外,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且平均值较为接近,木材较为均一;灰分与基本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基本密度对灰分进行正向选择。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37.
马缨杜鹃与映山红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杜鹃花属两种植物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为野生杜鹃资源的人工繁育和栽培提供重要参考。以贵州人工培育的马缨杜鹃和映山红2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植株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日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种杜鹃均对弱光区有较好的适应性且表观量子效率(α)均较低。而马缨杜鹃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显著高于映山红,且对中等光强也有较好的适应性;马缨杜鹃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因气孔限制为"双峰"曲线而映山红为单峰曲线。中午时段,两种杜鹃均能通过提高蒸腾作用(T_r)来应对高温环境;叶片气孔导度(G_s)是影响两种杜鹃Pn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子中空气温度(T_(air))对两种杜鹃P_n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8.
目前,在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系列措施中,对树体进行整形修剪已成为树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威宁短柱油茶是贵州省威宁县主要发展的经济林栽培树种,为贵州高海拔山区林农增收及油茶产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贵州大学油茶产业团队近年来对威宁短柱油茶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了研究,从整形修剪时间、整形技术与修剪技术、不同龄期整形修剪方法等...  相似文献   
39.
[目的]从显微和超微层面探究油茶柱头和花柱的结构特征,可为探讨油茶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油茶杂交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开花当天的雌蕊为试验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油茶柱头和花柱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油茶雌蕊具完整的柱头、花柱和子房结构,湿性柱头其表面密布乳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厚,细胞器丰富,细胞间具有丰富的分泌物。基本组织细胞内含物和细胞器较少,细胞壁薄且壁外无分泌物。整个花柱由3~5根独立花柱组成,上端约2/3部分相互分离形成离生区,从2/3处开始到花柱基部相互连接形成合生区。每根花柱中空,由外表皮、基本组织和花柱道内表皮构成。花柱通道细胞外充满大量分泌物,该细胞比基本组织细胞大而规则、细胞质浓厚,具有腺质细胞的特点。花柱道从上到下贴合逐渐紧密,花柱基部的各花柱道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狭小的缝隙。[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油茶柱头和花柱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探明柱头乳突和花柱通道细胞为分泌型细胞,基本组织细胞结构单一,从柱头到子房花柱道逐渐变窄,在基部相互连通形成狭小的缝隙,花柱通道细胞从上至下壁外分泌物和细胞内细胞质浓度、细胞器数量与种类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40.
以龙里林场17 a三种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逐层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对其平均标准木和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根系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显著,C(25.78 t·hm-2)>B(15.77 t·hm-2)>A(12.47 t·hm-2),占根系总生物量(根桩除外)的87.8%以上的根系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中,不同径级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所占比例最大。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较大,除中根外,土层深度对小根和细根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水平方向,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变化趋势各异,细根和小根生物量在距离树干约1 m处达到最高,根系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5 m的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径级根系的生物量都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