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1篇
  124篇
综合类   15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毕节朝营小流域为研究区,以2016年为预测年,对流域内水资源需求及供给能力进行评估预测。通过供需平衡分析,了解供需状况,并针对预测结果提出建议,旨在把握研究区水资源变化动态,对其进行更好开发利用,同时优化配套各项资源,为合理布局相关水利水保工程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52.
贵州无籽刺梨基地土壤及树体特征对种植年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贵州喀斯特山区典型无籽刺梨种植基地的根系土壤的化学指标、物理指标和生物学指标和树体特征,采用空间替换时间的方法,对喀斯特山区无籽刺梨种植基地的土壤质量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的基地的土壤质量及其树体特征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林龄的无籽刺梨种植基地的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指标差异明显,兴仁县(1~2a)土壤的整体变异程度大于乌当区(3~4a)和西秀区(8~9a),并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有所提高;无籽刺梨的冠幅、树高、叶绿素和地径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而分枝数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兴仁县的pH(0.25)、乌当区的有机质(0.44)和西秀区的全磷(0.46)的隶属度均值最小,分别为三地土壤质量限制性因子;而有效磷(0.19)、有效钾(0.17)和容重(0.25)分别为三地的最大权重系数,是提高各自土壤质量的最重要因子;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1.17、1.40和1.90,分别较兴仁县增加了19.69%和61.69%,增加趋势明显。研究表明,无籽刺梨的种植有利于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质量的改善,可作为中度、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树种。  相似文献   
353.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文献研究,发现自2000年起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相关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从基础理论、技术措施、模式构建、试验示范和监测评价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主要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和地下"二元"结构,应重点突破喀斯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适应性研究,建立喀斯特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综合性试验示范和监测系统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4.
针对石漠化综合治理信息管理滞后、成果共享困难等,基于Arc GIS Engine、Microsoft Visual Studio和Dreamweaver开发环境,采用C/S与B/S混合结构体系构建石漠化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了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功能、数据组织等。C/S桌面应用系统以Com GIS技术进行组建,实现数据的查询、分析与统计等。基于Internet的Web GIS应用系统通过Arc GIS Server技术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数据及成果信息的共享与发布,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55.
为探明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结构稳定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种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和草地)与传统种植方式玉米地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湿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离和测定,对比分析了石漠化治理方式与传统农耕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5种样地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粒级含量为主,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随粒级的减小而降低;②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③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金银花地>草地>火龙果地>花椒地>玉米地,说明从传统种植方式转变为林草植被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提高。除花椒地外,其他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优于玉米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都高于玉米地。综上所述,石漠化治理区退耕还林和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碳库容量提升,促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356.
基于组合赋权贝叶斯模型的平寨水库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黔中水利枢纽的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工程——平寨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该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及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于2018年1,5,8月选取了平寨水库7个断面进行水样采集,选择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_3-N)这4个因子作为水质评价指标。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结合贝叶斯模型对平寨水库进行水质评价。[结果]①从组合权重来看,TN和COD对平寨水库水质影响较大,DO和NH_3-N影响较小。②平寨水库丰水期水质最好,其次为枯水期,最次为平水期;各断面中库区中心1(KQ1)、库区中心2(KQ2)以及纳雍河断面(NY)水质最差。③TN和COD是平寨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结论]基于组合赋权贝叶斯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不仅区分了各评价因子对水质贡献的差异性,同时对水质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评价。整体而言,平寨水库水质状况达到了贵州省水功能区划的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357.
喀斯特地区因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理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花江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长率高达81.11%,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草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呈上升趋势;各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中,2000年和2005年都是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2010年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2000、2005、2010年3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最低。  相似文献   
358.
为研究人为干预下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8年Al OS影像及2011年环境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可知,研究区灌木林地具有最大的总变化量;有林地净变化量大于交换量;水田、旱地、草地的交换变化量相对较大;湖泊新增量与流失量相等;居民用地、烟田以净变化为主,与新增量几乎相等。人为干预、宏观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科学合理规划流域建设及管理才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359.
晴天,利用英国Lcpro+光合仪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Trime]的光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与肾蕨净光合速率显著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明显。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是影响肾蕨蒸腾速率的限制性因素,和细胞间CO2浓度极显著负相关。测得肾蕨日均净光合速率6.54μmol/(m2·s)、蒸腾速率5.49 mmol/(m2·s)、水分利用效率1.29μmol/mmol。地域环境是影响光合生理的重要因素。研究石漠化地区肾蕨光合生理特性,对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水土流失防护、生态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0.
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北盘江中游花江峡谷段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15个样地2012年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监测,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分析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各小气候因子及土壤水热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小气候质量最好的是无石漠化环境;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多数环境因子质量并非直线下降,而是出现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潜在、轻度石漠化受人为干扰最多,小气候质量不高且不同季节表现紊乱;部分强、中度石漠化环境因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较少的人为干扰,小气候效应开始凸显,整体生境朝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