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211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41篇
  104篇
综合类   918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598篇
园艺   108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41.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半干旱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栏封育对灌丛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有效修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山地植被退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围栏封育3年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围栏外,土壤表层(0~10cm)养分含量增加显著(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围栏外逐渐趋于一致,至30~40cm到达相同水平;围栏封育后灌丛草地群落高度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围栏外增加了74%和101%,高度、产量增加主要是由禾本科和莎草科引起;围栏封育对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增加,禾本科、莎草科等适口性好的物种重要值增加,杂草类不可食物种重要值相对下降;Rarefaction曲线法结果显示,围栏内物种多样性大于围栏外,与传统多样性指数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2.
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为藏东南地区经济林的主要树种,近年来锈病危害严重。以藏东南地区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用扩散系数C、Morisita指数I、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M*、Lloyd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方法,研究了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苹果树叶片上锈病的空间分布格局规律。结果表明: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数量表现为树中部树下部树上部,树西面树东面树北面树南面。锈病斑数量在苹果树叶片上中部占39.33%,其中左中部占19.32%、右中部为20.01%;叶下部占31.53%,其中左下部为15.37%、右下部为16.16%;叶上部占29.14%,其中左上部为14.70%、右上部为14.44%。叶左边占49.39%,右边占50.61%。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主要以10~40个聚集的形式存在。以30≤b40为最多,锈病斑数量占总锈病斑数比率的17.36%。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但聚集强度不大,锈病斑个体群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锈病斑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平均个体群大小为48.42。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的空间格局IwaoM*-m回归模型为M*=0.997 2+5.686 8m(R~2=0.999 9),Taylor幂模型为log(S~2)=0.148 3+1.633 2log m(R~2=0.956 8),2个模型均判定锈病斑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随着锈病斑密度增大,聚集强度也增大。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蚜虫在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藏青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叶片上的危害特征及其产生虫瘿的分布特点,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扩散系数(C)、Morisita指数(I)、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M*)、Lloyd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法对该区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青杨叶片左上虫瘿出现率为25.36%、左下为24.30%、右上为24.98%、右下为25.36%,叶片左边为49.66%、右边为50.34%;藏青杨不同方向叶片上虫瘿出现的比率均在25%左右。藏青杨叶片上虫瘿主要以3~7个聚集的形式存在。虫瘿出现频次(y)与虫瘿数量级别(x)的拟合曲线为y=-2.150 3x~2+23.159x-7.309 1(R~2=0.818 4)。6级虫瘿数量最多,占总虫瘿数的22.15%。由虫瘿空间分布参数可知,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但虫瘿聚集强度不大。总体上虫瘿个体群大小随虫瘿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个体群指数L值平均大小为7.20。经拟合,虫瘿空间分布格局Iwao M*-M回归模型为M*=1.059 9m+0.523 4(R~2=0.993 9),Taylor模型为log S2=1.043 4logm+0.043 7(R~2=0.996 4),两模型均判定为聚集分布。综上,虫瘿在藏青杨不同方位的出现率相近,但在叶片上均呈聚集分布,虫瘿的聚集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也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44.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林芝地区全株玉米和三叶草混合青贮对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乳熟期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为试验材料,共设6个处理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D组、E组、F组为青贮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青贮发酵60 d,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显示,全株玉米与三叶草混合青贮能够提高饲料粗灰分、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及pH值,减少营养物质损失;E组青贮饲料的pH值及氨态氮(NH3-N)含量在3个青贮组中较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共检测到门水平和属水平排列前十、丰度大于1%的菌种有6种菌门和10种菌属,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蓝藻菌门,优势菌属依次为乳杆菌属、叶绿体属、明串珠菌属。E组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表明E组对粗纤维降解率更高、产生乳酸能力更强。研究表明,考虑三叶草利用效率最大化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以1∶1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5.
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冷湿环境中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的下降幅度随草地退化加剧均趋于显著提高,轻度、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各粒级SAOC降幅均明显高于亚表层;草地退化缩小了不同土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草地退化程度越高则表层、亚表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越小,退化草地大团聚体(0.25mm)SOC、微团聚体(0.25mm)SOC含量的土层分布亦呈相同趋势。轻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降幅均较高,严重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微团聚体SOC降幅则较高;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SOC/微团聚体SOC比值分别为0.95,0.87,1.55,亚表层分别为0.96,0.72,2.33,表明轻度、严重退化草地中大团聚体SOC含量随土层加深分别更趋下降、更趋提高。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贡献率在总体上亦均按2~0.25 mm,2 mm,0.25~0.053mm,0.053mm的顺序依次大幅降低,表明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贡献率均较高。土壤团聚体与SAOC、SOC与SAOC间的关系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藏北高寒草甸建植一年生燕麦(Avena sativa Linn.)人工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试验于8月份植物生长旺季,在持续利用人工草地(AG)、撂荒人工草地(AC)和对照天然草地(NG)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AG样地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和pH与NG样地相比无显著性变化,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AC样地与NG样地相比土壤pH显著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AG样地土壤细菌群落Chao1,Shann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NG样地,AC样地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升高。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门、属相对丰度变化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高寒草甸一年生燕麦人工草地长期利用应科学补充肥料,保持土壤肥力;草地撂荒需谨慎,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避免草地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47.
对1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养殖场有出血性症状牦牛的致病性菌进行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为西藏地区牦牛出血性疾病提供治疗依据。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获得疑似菌株,对所得疑似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疑似致病菌株,再对疑似致病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通用引物检测及测序、同源性比对,后经药敏试验得到该疑似致病菌株的敏感药物,最后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其敏感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分离纯化获得6株疑似菌株,经形态学观察试验、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1株具有溶血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S-4。经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S-4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4菌株对恩诺沙星、新霉素、多黏菌素B、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中介敏感,对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氨苄耐受;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株具有致病性,且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多黏菌素B、环丙沙星治疗效果差。本试验获得1株具有致病性的牦牛源表皮葡萄球菌,该致病菌在养殖过程中可使用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49.
[目的]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方法]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年气温及降水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径向生长在气温波动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气温波动前西藏红杉与前一年8月,当年1月及6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9—10月及12月平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降水呈负相关,与1月至12月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气温发生波动后,与当年3—12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前一年8月及当年6月降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极为特殊,气候的波动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是限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原因,在非生长季,气温短暂的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西藏是我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为4 482亿m3,在全国各省区列第一,而藏东南地区处在东西向与南北向山脉的交汇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平均海拔高度为3 000 m,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年降雨量一般大于1 000 mm,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特别是处在该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3亿kW。在大拐弯峡谷处河道长仅240 km,可获约2 750 m的水头,可修建3 800万kW的巨型水电站。该地区可供开发的水资源占西藏全区的50%以上。但由于历史、交通运输、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丰富的水资源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合理开发水利资源将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素质科技工作者匮乏。藏东南地区由于历史、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方面都较为落后,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长期在此工作。 (2)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府部门还未真正意识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对该地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缺乏科学系统的水利资源利用的远景规划和管理体制。由于大型的水资源能源建设投入的资金需要较大,为此资金缺乏问题是影响、制约开发水利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