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确定适用于沼液浓缩的低污染高截留超滤(UF)膜孔径,选取鸡粪沼液为浓缩对象,采用膜孔径为500、100、50、30 KD的UF膜(平均膜孔径分别为20、6、4 nm和3 nm)进行浓缩处理,考察不同孔径UF膜对沼液浓缩过程中养分和风险污染物迁移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孔径UF膜的水通量均呈现快速降低-平稳-再降低的三段式现象,整体降低38%~49%,且低孔径膜下降更为明显。不同孔径UF膜对沼液中有机质的截留效果整体差异不显著,对TP、TN、TK等养分的截留率随孔径缩小而逐渐提高。同时,不同孔径UF膜对Ca、Mg、Fe和Zn 4种中微量元素的截留性能相似,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截留性能也随孔径的缩小而逐步提升,对Cu和Pb的截留率均可达到100%。综合稳定水通量、养分截留和风险污染物富集,确定适用于沼液浓缩的UF膜孔径为100 KD。  相似文献   
62.
为获得适用于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的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堆肥氧气供应参数,采用氧气和氮气混合气体模拟受控条件下的气体供应,以厨余垃圾和园林废弃物为堆肥原料,通过设置氧分压为5%(T1)、15%(T2)和30%(T3)的3个处理,探究氧分压对堆肥理化性质及NH3和H2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有助于物料快速降解和堆体升温,堆体最高温度(65.95 ℃)和高温期持续时间(14 d)高于其他2个处理;T2处理NH3累积排放量分别比T1和T3处理减少了65.35%、24.01%。相关性分析表明,O2浓度、EC、C/N、NH4+-N是影响恶臭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综合堆肥理化指标和恶臭气体排放情况,氧分压为15%可以同时缩短堆肥周期和减排臭气,研究结果可为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中有机循环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超滤(ultrafiltration,UF)能有效浓缩沼液,但透过液中仍含有大量养分,可进一步采用纳滤(nanofiltration,NF)等精密膜浓缩利用。NF膜的孔径会直接影响膜的截留特性和通量,从而影响浓缩性能。为了探究NF膜孔径对沼液浓缩过程养分富集效果和膜污染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以鸡粪沼液的UF透过液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800 D、500 D、100 D的NF膜(平均膜孔径分别为2.0、1.0、0.5 nm)进行浓缩,重点分析养分截留效果和膜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孔径的NF膜均能高效截留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截留率可达68%以上,但对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钾(total potassium,TK)的截留较低,仅为19%~35%。随着膜孔径降低,NF对COD、TN、TP、TK的截留效果略有提高,但整体差异不明显。不同孔径NF膜在沼液浓缩过程均出现了明显的水通量降低。与1.0 nm的NF膜相比,0.5 nm膜较小的孔径和2.0 nm膜较大的初始通量均会导致膜表面有机-无机致密污染层的形成,从而造成水通量快速降低;而1.0 nm膜表面形成的以无机晶体为主的污染层较为疏松,通量下降较为缓慢。综合养分截留效果和水通量变化规律,确定孔径为1.0 nm的NF膜更适用于浓缩沼液的UF透过液,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沼液膜浓缩的发展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4.
为探索餐厨废弃物作堆肥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适宜性,设置3组餐厨堆肥用量梯度(15.00 t/hm2、30.00 t/hm2和45.00 t/hm2),并以当地常用的复合肥(0.38 t/hm2)及鸡粪堆肥(13.49 t/hm2)作为施肥对照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测定评价。结果表明,餐厨堆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化肥处理,并有效改善了稻米品质;餐厨堆肥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且土壤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值,属于安全范围;施用15 t/hm2餐厨堆肥处理能够为水稻生产带来正向的经济效益。结果可为餐厨废弃物堆肥化利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5.
好氧堆肥去除畜禽粪便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非洲猪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等疫情频发,其中甲型H1N1流感和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引发的疫情传播逐渐受到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领域的关注。携带大量病原体的畜禽粪便若不能合理循环利用,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威胁。高温好氧堆肥是一种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常用方法,堆肥过程的高温阶段能够有效降低病原体数量,但仍有部分堆肥产品因病原体残留而存在安全风险。本文综述了堆肥过程对病原体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堆肥产品中病原体残留的可能原因和存在的风险,并基于此提出了可以提高堆肥病原体去除效果的工艺优化方向,这将最大程度降低堆肥产品的安全风险,确保畜禽粪便堆肥产品的安全高效使用。  相似文献   
66.
67.
添加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腐殖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添加生物质炭条件下羊粪堆肥的腐殖化特征,采用静态堆制、高温好氧发酵的方法设置了3个处理,以羊粪与食用菌渣鲜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初级物料,在初级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占初级物料干质量百分比15%,BC450、BC650)以及未炭化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CK),进行43 d的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体水溶性有机物、总有机碳、可提取腐植酸含量等,分析了堆肥体腐殖化率、胡富比等。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羊粪与食用菌渣混合堆肥体的无害化及腐熟,其中BC650处理对堆肥腐解的促进作用优于BC450处理,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堆肥过程中BC450、BC650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水溶性有机物、可提取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含量,降低了堆肥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提高了总有机碳、胡敏素含量,提升了胡富比,堆肥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可提取腐植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降低了29.32%、42.37%,富里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8.05%、46.77%,胡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28%、40.83%,但BC450、BC65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堆温、种子发芽指数、腐植酸及其组成等腐殖化特征来看,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堆肥的腐解,虽没有提升腐植酸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但提高了腐植酸的稳定度,且4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堆肥腐殖化程度优于650℃热解生物质炭。  相似文献   
68.
蚯蚓与蚯蚓粪快速高效分离是规模化蚯蚓生物消解农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目前电刺激分离蚯蚓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缺乏相关定量参数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蚯蚓分离率对电刺激方式、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及电刺激耦合物料含水率、物料厚度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电刺激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促进蚯蚓与蚓粪分离,间歇式电刺激方式较持续式电刺激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间歇式电刺激方式下,蚯蚓分离率与电刺激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均呈显著的开口向下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蚯蚓生长的物料含水率适宜值为52.60%,物料厚度越小,越有利于电刺激分离率的提高;电刺激处理对蚯蚓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纤维素酶、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含量,蚯蚓经过5 d的恢复性驯养后,丙二醛含量可恢复至对照处理水平;综合蚯蚓分离率、技术参数易操作性等,采用间歇式电刺激方式分离蚯蚓,设计电刺激强度2 mA、通断电周期时长30 s、通电时长1 s,控制物料含水率50%左右、物料厚度20~25 cm,辅助210 lx白光光照,电刺激作业时间30 min,蚯蚓分离效率可达85%左右。研究可为快速高效分离蚯蚓活体与蚯蚓粪的设备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金坛红香芋是常州金坛市地方品种,属多子芋型,芋身浑圆,大小适中,皮红、肉白,肉质糯而细腻、口感爽滑、香味独特,尤其适合苏州人“喜糯喜甜”的饮食习俗.苏州南部为黄泥土,土壤十分黏重,种植金坛红香芋前需要对土壤质地充分改良,可用砻糠、菜籽壳、木屑等使土壤松散.金坛红香芋属于水芋类型,对缺水十分敏感,7-8月高温季节要密切注意勤灌溉,有条件的使用遮阳网遮阴,有利于球茎形成.病虫防治重点应关注芋污斑病和斜纹夜蛾发生.为了能使红香芋在中秋前上市,播种需提前1个月进行,搭建小拱棚提高温度,促进苗期生长速度,以提前采收,赶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0.
鱼—菜共生种养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复合种养殖技术,将水产养殖与作物栽培有机结合,实现种养生产循环利用,可有效改善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带来的大量养殖尾水排放、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鱼—菜共生种养技术发展迅速,以该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主线,对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的技术要点、影响鱼—菜共生种养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进行概述。客观分析现阶段鱼—菜共生种养技术发展中存在对菌藻利用氮磷转化的研究不足、水产及植物种类局限、经济可行性尚不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及政府支持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鱼—菜共生种养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如需要加强对各类微生物的利用以及对氮磷转化吸收效率的研究,并实现投入品种多元化,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相结合,政府提高重视,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