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江南乡村具有典型的水乡景观,但是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江南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挑战和冲击.文章从分析江南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和现存问题入手,从生态规划的角度,对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讲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2.
杨忠伟  严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12-9014,9055
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第16号地块为例,分析了第16号地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的经验,探讨了一种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更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3.
长三角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城市"公园与财、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文章选取长三角6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综合探究1996-2016年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互关系上,公园与三要素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且影响密切度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2)影响演变上,人口与公园的交互影响日益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建设用地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与公园的作用力度持续减弱,脱钩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为此,以人口为焦点,合理发展经济与建设用地,引导公园与多要素协同调控,是优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4.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差距越来越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景观及生态问题。以高铁沿线与城市不同地段相交,形成的交通节点为例进行设计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考虑景观的视线及高铁对环境的影响,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铁路"、"绿色铁路"。  相似文献   
55.
针对当前国内外缺乏避灾绿地承载量与服务半径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避灾绿地承载量计算方法,并结合人口密度构建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模型,可直接度量和实测验证,为城市避灾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采用1996-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总产值增加、人均产值增长、地均产值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均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作用力度由不断增强转为开始减弱。全国层面上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最强,人均产值增长的促进力度最弱;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力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作用力最小;中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力最强,总产值增加的作用力最弱;西部地均产值提升的促进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力度最小。  相似文献   
57.
从防灾避难角度探讨园林植物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防灾避难角度分析园林植物在防灾、减灾和救灾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并探讨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出了平灾结合、因灾制宜、综合防灾的规划设计原则,对防火、避震、防风和防治病菌扩散的园林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8.
焦青松  王娟  周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5-10417
介绍了魏邱乡的概况,分析了魏邱乡城镇规划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其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总结了其规划编制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旨在为平原地区同类乡镇的建设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9.
引用景观绩效理念针对古典园林综合性能表现制定一套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对苏州四大名园综合性能表现进行评估,为其后续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遗产效益在古典园林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中权重最高,社会效益次之;在准则层评价中,留园的表现优于其他园林;苏州四大名园景观绩效均达到较好水平,表明各园当前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内部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0.
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提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2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并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关系进行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证明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