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棚室黄瓜生长及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传统水氦管理为对照,进行优化水氮管理条件下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大棚黄瓜氮肥利用效率、氮素淋洗损失及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管理相比,优化水氮管理虽然减少了氮肥用量及灌水量,但黄瓜产量与传统处理无显著差异,黄瓜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处理的硝酸盐含量.随追肥及灌水次数增加,优化水氮管理0-60 cm土层硝态氮呈增加趋势,60 cm以下各土层不同时期变幅较小,W2N2+DCD、W2N3+DCD、W2N4+D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09~33.36 mg/kg,19.03~29.28mg/kg,14.98~25.46 mg/kg,表明氮肥中添加DCD有效抑制了N03--N向下层土壤的淋洗.初瓜期、盛瓜期、末瓜期各处理0-18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大小顺序为W1N1>W2N3+DCD>W2N2+DCD>W2N4+DCD>W1N0.施用氮肥及DCD处理的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W1N1的铵态氮含量.W2N4+DCD比传统水氮处理氮肥用量减少56.88%.灌水量减少33.30%,初瓜期、盛瓜期、末瓜期比传统水氮处理硝态氯累积量分别减少62.93%,74.42%,69.35%,极大降低土壤氮素的淋洗风险,综合来看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42.
估算了河北省家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并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2006年外,河北省家禽出栏量和粪便产生量均保持约5%的增长速度.2006年,河北省家禽养殖粪便及其中的氮、磷纯养分平均耕地负荷分别为28t/hm<'2>、N 178 kg/hm<'2>、P73 kg/hm<'2>,潜在环境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43.
研究利用硫酸根与铬酸钡悬浊液反应释放出铬酸根,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铬酸根,从而实现硫含量的测定。同时研究了各种试验条件对测定灵敏度的影响,并建立了最佳试验条件;利用该法可将常规火焰原子吸收的灵敏度提高8倍,检出限改善5倍。该方法应用于蔬菜样品中的硫的测定,回收率介于96%~106%之间。  相似文献   
44.
蔬菜秸秆和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损失矿质营养,可经过好氧高温堆肥去除病害,转化为理想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生物质炭因其多孔、稳定性以及在环境元素固化稳定化和调节生物活性方面应用广泛,可快速提高堆肥温度,增加生物活性,减少氮素营养损失。以番茄秸秆和鸡粪为原料,添加秸秆炭、泥炭和沸石作为堆肥调理剂,对比生物质炭与其它调理剂添加对番茄秸秆和鸡粪共堆肥系统中腐熟程度以及氮磷钾元素变化的影响和堆肥前后调理剂表面结构和基团的变化,探讨不同调理剂对营养元素变化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秸秆炭处理升温最快,7d即达到最高温56℃,最高温比其他处理高10℃以上。堆肥结束时,添加秸秆炭、泥炭和沸石以及对照组的处理全氮增加量分别为91.67%,90.91%,54.78%和44.92%;全磷增加量分别为52.36%,29.02%,31.49%和-12.51%,秸秆炭处理对堆体中氮磷元素的影响较其他调理剂高。可见,添加秸秆炭较其他调理剂更能促进堆体有机物的快速降解和腐熟。傅里叶远红外光谱和电镜分析表明,秸秆炭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更有利于堆肥中促腐微生物附着生存,而且堆肥后秸秆炭表面原-OH官能团含量增加,促进了堆肥中氨的固定。因此,生物质炭较其他堆肥调理剂更易促进蔬菜堆肥的腐熟和减少氮磷营养的损失,从而达到堆体快速无害化、减少营养元素损失和促进农业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45.
絮凝剂在青霉素酰化酶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一种阳离子絮凝剂甲壳素对E .coli10 8发酵液进行处理 ,并改进渗透压提取青霉素酰化酶的方法 ,使酶活的提取率达到了 96 .4 % ,降低了能耗 ,酶的比活力达到 6 .4 9× 10 -6mol·min-1·mg-1。  相似文献   
46.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向周围释放有机物质,称为碳沉积。植物根际碳沉积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来源之一,不仅可以减少植物生长过程中碳素损失,也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在维持土壤-植物碳素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分析根际沉积碳分配转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根际碳沉积主要来源、分配方向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7.
转Bt(Cry1Ab)基因对水稻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明确外源Bt基因插入对水稻倒1叶光合速率及光合作用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转Bt基因水稻及亲本水稻为试材,研究盆栽及田间条件下转Bt基因及亲本水稻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倒1叶光合特性及其相关光合酶活性、光合产物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转Bt基因及亲本水稻生理活动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期。与亲本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亲本;而拔节期和抽穗期,转Bt基因水稻倒1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水稻(P<0.05),且拔节期转Bt水稻倒1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显著高于亲本水稻(P<0.05);成熟期,转Bt基因与亲本水稻倒1叶光合特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亲本水稻相比,外源Bt基因的插入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产生短暂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48.
氢氧化镁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泊蕖  吕树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74-6476
对以氢氧化镁为代表的镁化合物(氢氧化镁、轻烧氧化镁、氯化镁、海水、卤水、干卤等)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全面评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针对我国镁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阔、品质优良的特点,大力开展镁产品研发利用,尤其是其精细利用途径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板栗为药食两用的果中珍品,多糖是板栗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此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进板栗向功能产品和医药用品等多领域延伸、充分利用我国板栗资源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土壤重金属钝化稳定化技术中钝化剂施加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培养试验结合定期密集采样监测方法,研究羟基磷灰石(HAP)、小麦生物炭(WB)、巯基改性坡缕石(MPG)施加对镉污染碱性土壤pH值、EC值、团聚体组成和DTPA-Cd变化规律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AP显著提高土壤pH值0.16~0.30个单位(P0.01),降低土壤EC值;WB则降低土壤pH值0.09~0.32个单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EC值(P0.05);MPG处理对土壤pH值和EC值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不施加钝化剂)相比,3种钝化剂施加后短时间内(5 d)土壤中2mm和2~20mm团聚体比例增加,随着钝化稳定时间的延长,土壤中20mm团聚体占比逐渐增大;对比3种钝化剂对Cd2+的钝化效果,MPG钝化效果最佳,40d后DTPA-Cd含量较对照组降低3.01 m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HAP和WB通过改变土壤pH值影响土壤DTPA-Cd含量,XRD表明HAP通过磷酸镉沉淀降低土壤DTPA-Cd含量,HAP和MPG处理组土壤Cd2+的稳定化导致各粒径团聚体比例的变化。研究表明,MPG可显著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且对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可作为碱性土壤原位钝化技术中钝化剂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