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58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基于RWEQ的三江源地区防风固沙与NP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基于RWEQ模型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2015年三江源地区的防风固沙量和NPP进行评估,并利用格网法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潜在风蚀和实际风蚀程度整体上都表现为西高东低,固沙量呈现出中部高、西部和东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平均固沙量为29.51 kg/m~2,土壤风蚀处于中等水平;与土壤风蚀相反的是NPP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潜在风蚀量与NPP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线性关系(R~2=0.47),而实际风蚀量与NPP表现为显著的指数关系(R~2=0.91)。此外,固沙量随着NPP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固沙量达到最值时,NPP约为300 gC/m~2。  相似文献   
92.
山桐子的地理分布及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明山桐子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划,[方法]本文基于气候、海拔和土壤因子数据集,结合野生山桐子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和区划。[结果]表明: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 2 500 m。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条件次之,这与山桐子耐贫瘠的特性相一致。山桐子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 21℃,适宜年降水量为800 1 8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 8℃,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4℃。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山区、大巴山、武陵山、苗岭、雪峰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戴云山、大别山、伏牛山、云贵高原以东、大瑶山和云开大山以北地区;四川盆中丘陵区、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为一般适宜区。[结论]本文阐明了山桐子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主要气候特征,并采用Maxent进行了山桐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和适宜栽培区区划,为我国山桐子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3.
选取Landsat系列陆地卫星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主成分变换技术提取了1977年、1994年、2007年和2013年4期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分布状况,分析了近35 a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35 a泥炭沼泽分布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从1977年的1 997.08 km~2减少到2013年的1 358.66 km~2,减少幅度达到31.97%。该区泥炭沼泽的退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然后逐渐向好的过程,其中1994—2007年是退化高峰期,退化速率为29.1 km~2·a~(-1)。同时,区内泥炭沼泽的退化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西北部以沙化为主,而东南部退化则主要表现为草甸化。  相似文献   
94.
本文以绵阳市安县双泉村为例,在分析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双泉村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双泉村低碳乡村旅游开发途径。笔者认为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内容包括营造碳汇乡村旅游环境、建设低碳乡村设施、倡导低碳乡村旅游消费、开发低碳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加大低碳乡村旅游宣传、建设乡村旅游低碳设施、营逢低碳乡村旅游环境、开发低碳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低碳产业链来实现双泉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
文章以成都市区公园乡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市8大主要城市公园已应用的园林树种进行系统调查,统计显示成都市区公园中已应用的园林树木约164种,分别隶属于56科106属,其中乡土植物约101种,占整个已应用园林树种总数的61.59%,外来树种约63种,占整个已应用园林树种总数的38.41%。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乡土植物在成都市区公园绿化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乡土植物在城市公园绿化中应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
徐瑶  何政伟  陈涛 《草地学报》2011,19(3):377-380
为了监测班戈县近20年(1990-2009年)草地退化状况,利用3个时相的TM和ETM数据,以及CEBERS数据,分别提取了班戈县的植被指数,并通过植被指数转化模型计算出植被覆盖度。按植被覆盖度将草地划分为4个不同退化等级,比较了班戈县近20年草地退化情况,分析了草地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草地退化面积前10年(1990-1999年)呈增加趋势,后10年(2000-2009年)呈减少趋势,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草地退化面积在不断增加。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如气候高寒、干旱,土壤贫瘠、鼠虫害,以及人为因素如超载、不合理的开采活动以及滥挖药材等。  相似文献   
97.
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植被盖度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取都江堰市2007年9月18日和2008年7月18日两个时相的TM数据,在辐射校正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主要是将图像的DN值转换为表观反射率.再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图像进行密度分割、分类等处理,提取植被盖度信息.根据区内植被发育特点.将之分为无植被覆盖、低植被覆盖、中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4级,通过震前和震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地震活动的强弱直接导致了区内植被盖度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8.
总结了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中各种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6类22种)和发育规律,认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岩土体组合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等地质环境因素是发生这些潜在地质灾害的制约因素,而人们在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则是发生这些潜在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并针对它们的防治现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
[目的]对四川省泸定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该区地质灾害预防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借助谷歌影像解译,获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279处。选取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象水文、土壤与土地利用(LULC)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确定性系数法确定因子权重,并结合信息量法构成加权信息量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开展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研究区极高和高易发区分别占总研究区面积的13.54%,26.49%。地质灾害点共225处落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内,占总样本灾害点的80.6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线下面积(AUC)进行检验,其值为0.793,评价模型精度良好。[结论]对四川省泸定县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等级划分,采用的加权信息量方法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0.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需求日趋旺盛,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着耕地迅速减少、格局混乱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对土地进行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改善策略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