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适宜机播深度及覆土厚度提高苦荞幼苗素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西南丘陵山区苦荞机械播种的可行性和提高机械播种质量的农艺措施,该试验研究了播深(2,4,6 cm)和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苦荞幼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对苦荞幼苗性状影响最大,4 cm播深有利于培育苦荞壮苗,播深2 cm时表现为出苗率差、基本苗和成苗率低,根系活力、茎粗小、干物质量、单株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下降,而播深6 cm时地中茎过长导致出苗率下降,株高、干物质量、单株叶面积、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覆土有利于提高苦荞的出苗率和根系活力,干物质量增加,地中茎适度增长,幼苗素质较不覆土高。苦荞幼苗各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播深处理条件下苦荞幼苗性状差异较大,覆土加剧了各处理间的分异程度。在机械播种后进行苦荞幼苗素质评价时,应选择株高、根系活力、总干物质量、根干物质量、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中茎长度适中和子叶节长度等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苦荞幼苗素质。综合可知,采用4 cm播深和覆土最有利于提高苦荞幼苗的素质。  相似文献   
22.
杏鲍菇冷链综合保鲜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现状、销售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真空预冷、防雾薄膜、纳米保鲜薄膜、减压贮藏等技术在杏鲍菇保鲜上的应用,构建了杏鲍菇综合协同保鲜成套技术,以期为杏鲍菇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
为挖掘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的增产潜力,对其进行了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间延迟,单产逐渐降低;最佳播种时期为4月4日,此期播种株高适中,主茎节数较多,主茎分枝数多,千粒重、单株粒重均较重,产量达3 383.33 kg/hm2。为避免晚霜,也可于4月中旬播种。  相似文献   
24.
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on domain containing 1,PID1)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新基因.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PID1基因的表达.PID1基因表达过量能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解偶联蛋白(UCP)基因]的表达.因此,深入探讨PID1基因在畜禽肉品质上的调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将为改善畜禽肉品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概述了PID1基因的发现和表达规律、PID1蛋白的结构、PID1基因与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关系及其在畜禽肉质调控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5.
王跃华  袁畅  杨小萍  王强  蔡锐  杨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80-12781
[目的]对生物微核监测技术进行改良研究。[方法]针对当前生物微核监测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蚕豆种子的选择、根尖长度对检测样品敏感度的影响以及显微制片过程中的固定和离析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结果]筛选出了微核本底数低的蚕豆种子成胡3号,并确立了其根尖用于监测试验的最敏感长度为1.05~1.10 cm,研制的改良固定离析液配方为无水乙醇∶冰醋酸∶浓盐酸=1∶125∶1,利用其可使得固定和离析2个环节一步完成,操作时间仅需4~5 min。[结论]改良后的生物微核监测技术具有监测速度快、试验结果稳定和操作简便的特点,易于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6.
测定栽培药用大黄药材不同部位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总蒽醌的含量,采用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x250mm,5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结果表明,栽培药用大黄不同部位均含有5种蒽醌类衍生物且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根、根茎、须根中,而茎、叶柄、叶片、花序未检出大黄素甲醚.须根、根中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总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地下部分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该方法能准确简便地提取药用大黄植物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并分析其含量,可为合理开发药用大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为了获得山葵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选择山葵真叶片、真叶柄和胚轴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配以不同浓度的2,4-D和6-BA植物激素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将诱导的愈伤组织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诱导山葵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4 mg/L 2,4-D+0.5 mg/L 6-BA,培养25 d后真叶片、真叶柄、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00.0±0.00)%、(60.5±3.29)%、(62.5±3.74)%;山葵胚轴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增殖倍数最高,培养35 d后的愈伤组织增殖倍数可达(2.48±0.93)倍。  相似文献   
28.
对武陵山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的液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液体培养条件为p H 6.0、培养液装量100 m L/250 m L、接种量8%、温度25℃、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6d;最适发酵培养基为4.0%蔗糖、0.70%酵母粉、0.15%K2HPO4和0.10%Mg SO4·7H2O。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干重为6.880 g/L,胞外多糖产量为0.861 g/L。  相似文献   
29.
以有效组分含量高的多倍体川贝母鳞茎芽为研究对象,开展快速获得脱毒苗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对多倍体川贝母鳞茎芽诱导不定根选取在35℃高温预脱毒处理后,选取生长状况好的不定根,切取其长度为0.4 mm的生长点区域进行培养,不仅愈伤组织诱导率高(57.89%),而且经检测其脱毒效果也最好(脱毒率为92.87%)。最佳多倍体脱毒鳞茎芽诱导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2 mg/L IAA,培养40 d后出芽率达到77.3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0.2 mg/L IBA,培养30 d后生根率为89.17%。  相似文献   
30.
苦荞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荞不同发芽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苦荞的综合利用及相关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黔苦5号、沽源苦荞、西荞1号、川荞1号4个苦荞品种种子发芽0,3,6,9,12 d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氨基酸间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判断发芽过程中氨基酸总量发生变化的主要特征氨基酸;应用聚类分析,研究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苦荞发芽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较大,发芽12 d后,黔苦5号、沽源苦荞、西荞1号、川荞1号总氨基酸含量分别由发芽前的5.40,5.31,4.03,3.82 mg/g增加至16.26,19.27,17.91,15.79 mg/g;苏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变化与多种氨基酸呈相反趋势,丝氨酸、天冬氨酸等9种氨基酸是苦荞发芽过程中含量发生变化的主要特征氨基酸,发芽6,9,12 d时4种苦荞芽的氨基酸含量不能明显区分。【结论】苦荞发芽前后氨基酸变化较大,可根据产品需要选择发芽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