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14篇
综合类   178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为供试菌,对1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发现霸王鞭和佛甲草的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2种病原菌物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提取物对5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67mm;对8种病原菌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4种病原菌物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浓度为300mg/mL的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进行离体和盆栽防治试验,先喷药后接种,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19%和66.67%;先接种后喷药,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63%和57.65%。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佛甲草中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物质。  相似文献   
102.
为筛选出适宜黄花蒿幼苗生长的理想基质,比较了6种不同基质以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基质中,泥炭∶河沙=1∶2基质中的黄花蒿种子最早出现萌芽及第1片真叶,发芽率、幼苗苗高、根长、鲜重、干重和菌根侵染率均最高,且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后促进效果更显著.泥炭与河沙按1:2比例混合的基质可作为培育黄花蒿菌根化苗的理想基质.  相似文献   
103.
以常规红麻常规栽培种福红992为试材,设免耕(A)、垄耕(B)、深松耕(粉垄,C)3种耕作方式与T1(20%作基肥,80%作追肥)、T2(40%作基肥,60%作追肥)、T3(60%作基肥,40%作追肥)3种施氮方式共9个处理,分别为AT1、AT2、AT3、BT1、BT2、BT3、CT1、CT2、CT3,探讨不同耕作和施氮方式对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依据.结果表明:(1)深松耕的耕作方式与20%作基肥、80%作追肥的施氮方式互作时,红麻的纤维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达到最大值;(2)与免耕相比,深松耕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0%、14.8%和18.4%,线密度降低15.9%,深松耕可显著提高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3)与T1相比,T2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1%、30.8%和17.6%,线密度降低17.3%,适当增加氮基肥的比例可以增加红麻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因此,采用深松耕结合20%N肥作基肥,福红992的纤维产量最高,同时兼收的种子质量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4.
逐行逐株调查了400余株自然生长棉花上美洲斑潜蝇危害的棉花叶片和幼虫潜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美洲斑潜蝇的自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棉田发生的初期,其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棉田发生一段时间后,即棉花生长进入蕾、花、铃盛期,被害叶片在棉田仍呈均匀分布,但幼虫潜道在棉株上、中部和以整株棉花为取样单位时为聚集分布,在棉株下部则为随机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幼虫潜道在棉株上、中部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以整株为取样单位时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或美洲斑潜蝇自身活动习性所引起的。当以整株棉花为取样单位时,幼早潜道的聚块面积为1株棉花。  相似文献   
105.
珍稀濒危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利用一段有足够变异的、较短的、易扩增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是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类学的研究热点。该文简述DNA条形码技术的标准、优势、分析方法,主要综述了不同的单片段条形码及组合条形码在珍稀濒危植物中的研究现状,并对DNA条形码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流域沟渠植草拦截农田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过度施肥与降雨径流的耦合作用使得大量氮磷从农田流失进入河道,导致河湖水体污染。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尤其是热带–亚热带集约化农业坡地,土层浅薄、蓄水性差,在降雨条件下所施肥料极易发生径流侵蚀流失,通过沟渠进入下游河湖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如何控制这种水蚀型面源污染物从农田向河湖水体的输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在流域下游沟渠构建植物拦截系统,评价其减少坡面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为水蚀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的流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在广西客兰水库水源区那辣小流域,选择下游500 m长的沟渠,该沟渠接收流域上游来水并直接输入水库,隔段种植当地优势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和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以及引种植物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 Nash] (于南宁花鸟市场购买香根草籽育苗移栽)。在13次降雨事件下分别采集沟渠入口和出口处的水样进行检测,用以研究面源污染防治效益。  【结果】  与流域上游入口比较,下游植草沟渠输出水体中溶解态总氮(TDN)浓度由17.55 mg/L降至12.43 mg/L,NH4+-N由1.06 mg/L降至0.73 mg/L,NO3?-N浓度由15.10 mg/L降至10.92 mg/L,溶解态总磷(TDP)浓度由0.031 mg/L降至0.021 mg/L;植物对降雨事件下流域输入沟渠中的TDN、NH4+-N、NO3?-N和TD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0%、27.92%、29.80%和31.02%。  【结论】  在热带和亚热带集约化径流农业流域,选择连接上游坡地与下游河湖水库的沟渠植草,可以对流域流失氮磷实施有效地拦截和去除,是一个简单、可行、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流域防控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基于滴灌条件下的甘蔗施肥减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甘蔗减量施肥对甘蔗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科学地指导甘蔗灌溉栽培和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甘蔗不同生长阶段(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甘蔗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滴灌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虽然显著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降低了生产用肥成本,但较高的滴灌设备投入导致纯收益低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滴灌区减量施肥(土层施肥)+滴灌施肥方式虽然同样需要投入较高的设备成本,但由于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甘蔗产量,从而使该处理的纯收益显著高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0.
以黑美人粗肋草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菌方法、不同接种方法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黑美人粗肋草离体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75%酒精擦拭外植体和0.1% HgCl2灭菌处理20min较适合黑美人粗肋草的离体快繁;(2)采用芽眼朝上水平放置的接种方式较适合不定芽的诱导;(3)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2.0mg/L 6-BA+0.1mg/L NAA,不定芽诱导率达94.10%;(4)通过继代增殖培养筛选出较适合的培养基为MS+4.0mg/L 6-BA+0.05mg/L NAA,增殖倍数为6.30倍,最适继代代数为5~6代;(5)幼苗转入1/2MS+0.2~0.3mg/L NAA的培养基中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达到100%;(6)移栽至泥炭或者菜园土的基质中并保温保湿,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92.30%和8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