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林业   18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21篇
  565篇
综合类   564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低浓度硫丹对棕壤中主要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硫丹对棕壤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采用室内避光培养模拟实验,设定硫丹在土壤中的浓度分别为0.1、1、10 mg·kg-1,取样时间为7、14、21、28 d,测定土壤中脲酶、脱氢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子指纹技术研究硫丹在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脱氢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且随着硫丹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则被显著激活。经BLAST程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低浓度硫丹处理在培养周期28 d内,对棕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没有产生显著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972.
黄河口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该文以黄河口垦利县为研究区,选用1989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及2011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获取各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模型,分析了研究区20余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旱地、林草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水域、盐荒地、滩涂面积的大幅增加。2000年之前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河流水面、水域及建设用地表现较明显。研究时段内旱地、盐荒地、水田、建设用地重心均向西南方向迁移,林草地、河流水面、滩涂重心则向东北方向迁移,水域重心转向西南,但整体地域分布特点变化不大。蒸降比大、偏砂质地土壤、地下水埋深浅且矿化度高、黄河断流等气候水文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人类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活动是主要人为驱动。该研究为黄河口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的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3.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普通碘肥为对照,研究了包膜控释碘肥对生菜富碘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碘处理与不施碘相比显著提高生菜叶片的碘含量。在两种施碘水平下(I 10和20 mg/kg,土),与普通碘肥相比,控释碘酸钾和控释碘化钾均显著提高生菜叶片的碘含量,分别提高了46.60%~61.16%、 46.59%~58.53%; 同时提高了生菜生物量、 叶片叶绿素含量、 维生素C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降低了生菜叶片硝态氮和丙二醛(MDA)含量; 碘酸根离子处理的土壤碘的淋失率高于碘离子处理; 施用控释碘酸钾和控释碘化钾后,土壤淋溶液中碘淋失量峰值出现时间延后,碘淋失率较普通碘肥分别降低了45.99%~50.97%、 39.18%~46.29%,差异显著。碘肥用量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施碘10 mg/kg相比,施碘20 mg/kg时显著提高了生菜叶片的碘含量,但对生菜品质及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与普通碘肥相比,控释碘肥不仅显著提高了生菜叶片对碘的富集,还减少了碘素从土壤中的流失量,提高了碘肥的利用率。施用控释碘肥是培育富碘蔬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74.
在10°,15°,20°坡面上布设磁性示踪剂,通过模拟降雨(60mm/h)研究坡面土壤侵蚀产流、产沙及侵蚀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坡度增大,坡面产流、产沙量递增;坡面坡度越大,达到稳定产流、产沙的时间点越靠后。10°坡面土壤磁化率降幅以上坡位最大,中坡位其次,下坡位最小;随着坡度增大,坡面土壤磁化率降幅以下坡位最大,中坡位其次,上坡位最小。坡面磁化率变化表明,10°坡面上坡位受到的土壤侵蚀最严重,在15°和20°坡面下坡位土壤侵蚀强度加大。  相似文献   
975.
以棕壤为研究对象,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与有机肥1∶3配施(F1M3)、化肥与有机肥3∶1配施(F3M1)、单施有机肥(M)共5个处理,探讨有机和常规生产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磷(SMBP)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使SMBC/N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单施化肥使SMBC、SMBN、SMBP均有明显降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中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有机生产施肥方式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含量,SMBC表现为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化肥,SMBN和SMBP表现为F1M3>M>F3M1>F;有机肥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大,单施有机肥抑制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磷有明显相关性。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可以有效区分单施化肥的常规生产和单施有机肥的有机生产,SMBC可响应有机生产过程中是否施用过化肥。  相似文献   
97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控释氮肥施用量对大棚甜椒生长及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处理对大棚甜椒的产量、肥料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施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RF30处理最佳。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甜椒Vc、可溶性糖、硝酸盐的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的含量。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满足了甜椒在不同时期对氮素的需求。控释氮肥处理0-60cm土层铵态氮含量差异不大,常规施肥铵态氮含量明显下降。综合考虑在农民习惯性施肥基础上施用70%控释氮肥可以保证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977.
滨海光谱混淆区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滨海光谱混淆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获取是遥感信息提取的难点之一,该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2007年3月11日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技术,通过影像分割和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进行提取,并将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精度达到84.83%,比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和波谱角法分别提高了5.94%和19.53%,且有效避免了椒盐现象。说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明显提高了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和分类效率,为滨海光谱混淆区土地利用信息的快速、准确提取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78.
979.
在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上研究了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了空白(CK)、磷钾肥对照(CK1)、常规复混肥料(CF)和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HF)处理,在轻度(S1)、中度(S2)、重度(S3)3种盐渍化程度土壤上,连续2年进行了小麦的田间试验,以探究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对小麦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复混肥料相比,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1)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平均提高幅度为25.26%(2018年)和19.17%(2019年),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上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2)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氮素总累积量增幅为11.25~36.75 kg/hm2(2018年)和9.90~49.80 kg/hm2(2019年),在轻、中、重度盐碱土壤上,腐植酸复混肥料增产幅度分别为31.68%、20.53%、23.56%(2018年)和33.28%、18.86%、5.36%(2019年);3)氮肥利用率提高6.29~16.73个百分点(2018年)和5.47~27.69个百分点(2019年);4)明显增加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则下降;5)土壤盐渍化程度直接影响小麦产量、氮素吸收等,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较常规复混肥料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随土壤盐渍度降低而提高,建议低度、中度盐渍化土壤上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  相似文献   
980.
不同浓度海藻肥对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分析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在施不同浓度(0、2.4、4.8、8.4 和9.6 g·L-1)海藻肥条件下的发芽和生长,以探索出最适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海藻肥浓度,为我国建植高羊茅草坪中海藻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5组不同浓度海藻肥处理下,4.8 g·L-1浓度下高羊茅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7.84%,与对照0 g·L-1相比,提高了15.68%(P<0.01);同时,在4.8 g·L-1浓度处理下,高羊茅的长势和根系体积均最大,分别为0.67 cm·d-1和0.44 mL,且高羊茅的长势与根系体积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随着海藻肥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根冠比则相反;4.8 g·L-1浓度处理下高羊茅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48.38和42.45 kg·hm-2,随着海藻肥浓度的增加,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因此,适宜的海藻肥浓度不仅能提高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还能提前高羊茅种子发芽的启动期,高羊茅生长的最适海藻肥浓度为4.8 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