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9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林业   50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41篇
  91篇
综合类   1025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2407篇
畜牧兽医   771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本文记述了乡土树种山樱桃在包头市中部山区造林的适用技术 ,对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造林有较大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2.
珠江三角洲陶瓷工业污染区植被受害证据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胁迫下的村边林为对象,进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植物受害分析,探讨了陶瓷工业污染排放对植被的影响。调查样地位于广东南海区五星村边坡地的半自然次生林内,乔木层和灌木、草本幼苗层的调查分别在10个10m×10m和4个5m×5m的样方内进行。该森林群落以隆缘桉和尾叶桉数量占优势,其次是乡土树种鸭脚木、泥竹,重要值依次为26.75、17.08、16.27和11.50。隆缘桉和马尾松冠层枝叶完全枯死、脱落,受害程度达100%;其次是泥竹和南岭黄檀受害程度分别为85.1%和68.3%。尾叶桉、朴树、越南山龙眼、阴香、黄荆受害程度中等,在45%—57.5%之间;其它伴生本土种类如鸭脚木、珊瑚树、酒饼叶、等的重要值较低且表现出受害程度较严重。和上层乔木比较,林下植被受污染的伤害大大降低。桉树类树种因其速生、快速郁闭等特点被认为是华南荒山、退化丘陵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种类,但在重度污染地区已面临严重威胁,而某些乡土树种在污染地区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大气污染的能力。本文结果为污染地区森林资源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之树种选择以及进一步开展乡土树种抵御大气污染胁迫的过程机制与功能特征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3.
1987~2002年,在沿海防护林内层沙滩地上开展引种石硖龙眼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沙滩地地势平坦、光热水条件优越的有利条件,通过营造林带、改土适树、精耕细作等技术措施引种栽培石硖龙眼,其生长发育符合其品种固有特性,单果重、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达到该品种的优级标准。其产量高,9年生每公顷产量达37830kg,经济效益较高,并能有效地促进沿海防护林朝着生态经济复合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4.
根据欧洲型N基因、美洲型M基因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nsp2基因的各自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不同荧光标记的TaqMan荧光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建立了能够检测欧洲型、美洲型和高致病性PRRSV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重复试验表明其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最高值分别为1.84%和1.76%;灵敏性试验表明其检测下限为10copies/μL;特异性试验表明与其他一些猪源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临床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临床组织样本中美洲型及高致病性PRRSV的核酸;此外,本研究用欧洲型PRRSV质粒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检测出欧洲型PRRSV的目的基因。该方法的建立为不同类型的PRRSV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可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情的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115.
李锦钰 《猪业科学》2015,(12):120-121
<正>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我国生猪存栏量已占全世界的50%,猪肉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38 kg,人均消费量已赶上美国。猪肉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重点,猪肉中瘦肉精和抗生素的残留,注水猪肉,冷冻肉细菌感染和保鲜期过期,引致肉品出水、出油、氧化、口感差、保质期内腐败而引起不安。建设一批生产绿色猪肉品牌的企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放心,对推动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对发  相似文献   
116.
基于古树数据库,对佛山市南海区古树资源的树龄、数量种类特征、区系分布、结构特征、分布、生长环境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表明,南海区有古树654株,隶属于18科24属28种,优势种包括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黄葛树Ficus viren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桂木Artocarpus nitidus、木棉Bombax ceiba.南海区古树多为常绿泛热带乡土树种,与南海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相符.古树多分布于城郊及城郊乡村,滨水特征明显;63%的古树为孤植;整体生长环境欠佳.针对南海区古树资源的调查结果,围绕广东省古树资源的规划利用,提出古树园与古树公园、古树廊道、风水林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了解温度及饵料对管角螺繁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升温及投喂饵料的方法,在水泥池培育已达性成熟年龄的管角螺113 d后,进行繁殖力的比较.[结果]升温组(28~29℃)亲螺比常温组提前16 d交配产卵,每个雌螺平均产卵2.2次,平均产卵囊数30.7个,而常温组每个雌螺平均产卵1.3次,平均产卵囊数为24.4个,且升温组的每个雌螺获得仔螺平均数比常温组多19%,差异显著(P<0.05).饵料试验中,投喂贝类组与投喂小杂鱼组产卵时间无明显差异,贝类组每个雌螺平均产卵2.4次,而杂鱼组为1.8次;产卵雌螺中每个雌螺所产卵囊数贝类组比小杂鱼组多18.3%,且差异显著(P<0.05).贝类组、小杂鱼组每个孵囊孵出仔螺平均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贝类组每个雌螺获得仔螺的平均数比小杂鱼组多19.3%(P<0.05).[结论]在管角螺亲螺强化培育过程中,升温及投喂适口饵料均能提高其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8.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120.
潟湖是岛礁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环境场,在岛礁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是解析南沙群岛岛礁水域潟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组成、流向、能量流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通过对南沙群岛重点岛礁渚碧礁、美济礁与永暑礁潟湖表层水域中微型浮游动物与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稀释培养实验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调查水域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20种,总丰度的范围为320~1 460个/L,以无壳纤毛虫丰度最高。无壳纤毛虫在渚碧礁潟湖西部水域(ZB-1)丰度最高,砂壳纤毛虫峰值则出现在永暑礁潟湖中部水域(YS-3),桡足类幼体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美济礁潟湖北部水域(MJ-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中部区域的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溶解氧是影响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MJ-3站位影响最为突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22~1.3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范围为0.22~0.60 d-1,微型浮游动物每天约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