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19篇
  3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与化学农药低浓度混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培养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测定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菜缢管蚜的毒力,选取最佳防效的浓度与4种农药不同浓度混配,采用浸渍法对菜缢管蚜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菜缢管蚜的死亡率随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孢子浓度为4.9×108个/m l时毒力最高。菌药混用对菜缢管蚜的防治效果比单用分生孢子液和稀释后的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好。10倍稀释液与生防菌的混合液对菜缢管蚜的防治增效作用高于与100倍稀释液的混合液。[结论]蜡蚧轮枝菌与农药混配对菜缢管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2.
准确掌握农田鼠害的田间发生、危害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防鼠措施.按照<云南省农田鼠害监测方案>,对勐腊县农田害鼠的种类、数量和发生危害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综合防鼠策略,指导全县防鼠工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明确在云南省马铃薯产区部分种植地发现的马铃薯孢囊线虫(Globodera spp.)的种类,为制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观察植株地上部症状及根部为害症状,采集根际土壤和受害根系作为样本并从中分离孢囊线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形态鉴定表明:线虫孢囊和2龄幼虫(the second stage juvenile,J2)的形态特征及测量值与国际报道描述的马铃薯金线虫(G. rostochiensis)一致。分子鉴定表明:该线虫28S rDNA-D2/D3区PCR扩增产物为784 bp,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马铃薯金线虫相似度为99.11%~100.00%;其mtDNA-cox1区扩增产物为447 bp,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马铃薯金线虫相似度为99.28%~99.3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线虫28S rDNA-D2/D3区序列和mtDNAcox1区序列均以100%的支持率与马铃薯金线虫聚于同一分支。经马铃薯金线虫特异性引物ITS5/PITSr3鉴定,该线虫能扩增出约430 bp的条带,与已报道的马铃薯金线虫一致。【结论】确定...  相似文献   
94.
万寿菊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及其杀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寿菊的杀线活性广受关注,对万寿菊秸秆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生物测定和温室试验,研究了万寿菊秸秆、添加万寿菊秸秆的平菇栽培基质及菊叶对根结线虫的抑杀作用,明确了万寿菊秸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叶水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达到100%,与各处理和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且,菌糠中按一定质量比添加万寿菊叶的处理(9∶1、3∶1、1∶1)显著提高了(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8.58%、40.25%、44.68%)平菇栽培基质水提取物的杀线活性(校正死亡率为26.54%)(P0.05);栽培基质经过栽培平菇后获得的菌糠,其杀线活性(校正死亡率33.79%)相对于新鲜栽培基质有了显著提高(校正死亡率26.54%)(P0.05);盆栽试验显示,移栽40 d后,添加不同比例万寿菊秸秆的处理中,万寿菊秸秆:菊叶质量比9∶1处理(分别施用10 g、25 g、50 g)对促进番茄植株株高(21.3~26.1 cm,对照18.53 cm)和植株地下部生长效果显著(4.75~5.79 g,对照2.0 g),而较高菊叶含量的处理(1∶1)抑制植株叶片生长,菌糠和菊叶处理中以平菇菌糠:菊叶质量比为3∶1的比例(分别施用10 g、25 g、50 g)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最好(根结百分率26.5%~48.63%,对照74.7%),其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噻唑膦(根结百分率20.1%)在统计学意义上相当。  相似文献   
95.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96.
1-甲基环丙烯(1-MCP)是植物乙烯抑制剂,对植物产品起到保鲜作用。采用密闭空间气体熏蒸施药方法,以鲜切康乃馨为试验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0.14%1-MCP对瓶插康乃馨外观形态的影响,从而评价1-MCP对康乃馨的瓶插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当0.14%1-MCP浓度为250、500、1 000、1 500 nL/L时,有延缓瓶插期内康乃馨开放速度的作用,能降低萎蔫率,延长康乃馨瓶插期6~7 d。其中,以浓度500 nL/L的0.14%1-MCP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7.
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许多遭受紫茎泽兰危害的国家把泽兰实蝇当作紫茎泽兰的一种重要防治手段.文章从泽兰实蝇的引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对紫茎泽兰的控制等方面对泽兰实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针对泽兰实蝇的防效不够高、解毒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深入研究泽兰实蝇的寄主选择机制及种群扩散规律,开展解毒蛋白和共生菌研究,以及对本土寄生蜂的寄生规律和选择机制开展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8.
对以不同成品醋、酒为原料配制的糖醋酒液诱剂进行配方筛选,研究其对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表明,以陈醋配制的诱剂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以米醋配制的诱剂效果次之,两者之间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明显;以云南小曲型白酒配制的诱剂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以高粱酒配制的诱剂效果次之,但前者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远优于后者;以不同种类成品醋、酒配制的糖醋酒液诱剂诱捕到的铃木氏果蝇雄虫数量远高于雌虫。  相似文献   
99.
于2013-2014连续两年对云南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水稻病毒病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为害云南水稻的病毒病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矮缩病和水稻齿叶矮缩病。其中,条纹叶枯病是当前为害云南水稻最严重的病毒病,部分田块最高发病率可达15.0%;其次是水稻矮缩病,调查田块最高发病率达10.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平均发病率达5.3%;水稻齿叶矮缩病只在局部地区发生且发病率都不高。对云南当前发生较普遍的RSV不同分离物RNA3基因间隔区(IR3)及RNA4基因间隔区(IR4)开展了分子变异分析。根据不同RSV分离物IR3、IR4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所分析的RSV分离物均可被划分为两个组,部分云南分离物和云南以外的中国、日本、韩国分离物聚在Ⅰ组,其余绝大多数云南分离物单独聚在Ⅱ组。不同RSV分离物的IR3和IR4长度差异较大,按每10个核苷酸的长度差异进行划分,均可划分为A、B、C三种不同的类型。部分RSV云南分离物IR3、IR4中有17-21nt的序列与其水稻、小麦和大麦等寄主的部分序列相同,这可能是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与寄主植物发生了重组。云南RSV分离物的IR3、IR4分子变异较大,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生态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云南几种兰花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