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7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的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的鉴定方法,包括标准品种的选择、供鉴品种桑苗的准备、鉴定用病源株的提供,以及鉴定技术、调查方法与抗病性分级确定标准。在鉴定方法中分别介绍了媒介昆虫接种鉴定法、套接接种鉴定法、大田自然感病鉴定法,对袋接接种鉴定法、二次嫁接接种鉴定法、套接发病中量鉴定法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2.
土壤湿度直接影响到桑芽的萌发,桑苗的成活及苗木的生长发育,现将试验整理汇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苗木:取长势整齐匀称的湖桑32号苗,用清水缓缓冲洗根部附着的泥土,晾干后,修整根系和剪去苗梢,抽样调查苗木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重、干重和含水率、作为推算栽植苗木的基础干重。逐株编号、称重并记载其鲜物  相似文献   
33.
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植酸酶appA,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养肉鸡日增重比对照提高7.4I%,饲养转化率提高5.93%,且使鸡粪便中磷的排泄量下降了37.74%~42.49%,减少了禽舍污染。  相似文献   
34.
防御酶与植物抗青枯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综述了植物体内抗病相关防御酶(SOD、POD、PPO、PAL)及酶基因在植物抗青枯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体内防御酶活性变化.这些防御酶,或由于维持体内的活性氧代谢平衡,或由于参与酚类物质的氧化,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而形成物理屏障,从而与植物抗青枯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正> 自八十年代中期时,以长江流域以及北方蚕区逐步推广使用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但多丝量蚕品种,一般体质较弱,秋蚕期产量不稳定,繁育性能较差,难以发挥多丝量品种的特点和增产的潜力。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根据发展蚕桑生产的需求,制定出茧丝量与现行多丝量品种相当,强健性、耐氟性、繁育系数高于现行春用多丝量品种的育种目标,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谱选择方法育成了强健性多丝量品种“871×872”。  相似文献   
36.
<正> (一)丹阳县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推行以户承包生产责任制后,进一步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984年起蚕茧产量连续三年超过5000吨。但是,在千家万户养蚕的新情况下,由于科学技术、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各种蚕病病原普遍扩散,蚕病的危害有所抬头,结果造成养蚕张产不高,蚕病问题在夏秋蚕期尤为突出。为了能够摸清蚕病危害状况,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危害,最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①蚕病的主要种类及为害状况,②病原的留存分布及消长动态。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治蚕病措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桑树种质资源的可能性,作者以白桑系、鸡桑系、山桑系、鲁桑系、华桑系20个桑品种的带芽茎段先后在附加激素的MS与LS培养基上培养增殖,最后在不加激素或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保存,结果:在供试的20个桑品种中有18个品种移入生根培养基后均能发根生长,对在目前培养条件下不生长的品种其培养技术术改进、继代次数增多是否会影响遗传性状的隐避以及对抑制培养物生长、减少继代次数等方面还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正> 苏联位于欧洲东半部和亚洲北部,总面积约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27509万(1984年联合国公布数)。其中农业人口3839.1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0%。可耕地22750万公顷,人均耕地0.83公顷,务农劳力1913.5万,每劳负耕11.89公顷。农业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据1983年统计,农林部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为20.3%,仅次于工业(46.4%),是苏联第二大产业部门。其中畜收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肉类和绵羊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11%以上。种植业中,马铃薯、向日葵、麻类(亚麻和大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小麦和棉花产量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一、蚕业历史和现状苏联蚕区主要分布在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一带。这些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沿途地带。约公元四世纪,我国养蚕技术传入费尔干流域,后经中亚至里海、黑海沿岸地  相似文献   
39.
40.
蓖麻蚕是广食性绢丝昆虫,除食用蓖麻叶外,还有许多其它代用饲料。印度饲养蓖麻蚕已有300年的历史,对饲料资源研究较早,较有实用价值的饲料有:鼠李科枣树、大朝科珊瑚树、夹竹桃科素馨、五茄科火通木、毒空木等。我国自50年代引种饲养蓖麻蚕后,对其饲料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1952后朱洗等试验可用蒲公英、野蓟、飞轻叶作为蓖麻蚕冬天的代用饲料;1956年邓启辉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1959年许松生试验可用扁蓄饲养蓖麻蚕;1962年李忠恺用马桑饲养蓖麻蚕成功后大而积推广;1965年王天子试验可用香樟叶作为蓖麻蚕的代用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