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为研究植物原料替代饲料中鱼粉及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质量(35.95±0.05)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鱼粉鱼油组(鱼粉+鱼油)、鱼油组(植物蛋白+鱼油)、芥花油组(植物蛋白+芥花油)和豆油组(植物蛋白+豆油)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试验饲料,共养殖5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生长、营养成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豆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与鱼粉鱼油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与豆油组脂肪效率和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全鱼及肝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豆油组则较高;芥花油组与豆油组全鱼及肝脏EPA、DHA含量总体上低于鱼粉鱼油组和鱼油组(P<0.05);芥花油组与豆油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总体上显著高于鱼粉鱼油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P<0.05),芥花油组及豆油组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总体上显著低于鱼粉鱼油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整体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用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但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植物蛋白配合豆油及藻粉替代鱼粉鱼油效果相对较好,有望成为替代鱼粉鱼油的理想饲料。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Pearson(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探讨稻虾田中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土壤酶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低C/N饲料投喂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下降。稻虾共作条件下,土壤全磷、脲酶与有机碳呈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与有机碳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土壤铵氮与有机质呈显著(P<0.05)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与有机质呈显著(P<0.05)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 组 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 PHN 组;PI组 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I组 F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 PHN 组(P<0.05),雄体略低于 PHN 组;PHN 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 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 5 月)PI 组平均体重低于PHN 组,生长后期(7 9 月)则以 PI 组为高;3 5 月和 7 9 月 PHN 组 F1WGR 和 SGR 均高于 PI 组,而 5 7 月则以 PI组为高;PI组 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 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 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 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PHN组(P<0.05);PHN组 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 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 组 F1TEY 高于 PHN 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 F1雌体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 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 1 龄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实用饲料(含铜11.1 mg/kg)中分别添加0(对照)、5、10、20和40 mg/kg铜[以五水硫酸铜(CuSO_4·5H_2O)形式],制成5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98.1±0.5)g的斑点叉尾42 d,研究实用饲料中补充铜对斑点叉尾生长和体色的影响。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 mg/kg铜显著提高了鱼体的增重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饲料铜添加量进一步增加到40 mg/kg,鱼体的增重率则较添加量为10 mg/kg时显著降低(P0.05),同时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和骨骼铜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20、40 mg/kg铜添加组的肝脏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 mg/kg铜添加组(P0.05),40 mg/kg铜添加组的骨骼铜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铜含量保持基本不变(P0.05)。饲料中添加0~40 mg/kg铜对斑点叉尾背部皮肤、肌肉色度值、总叶黄素含量及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各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0 mg/kg铜添加组具有最高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实用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建议为10 mg/kg(饲料铜含量实测值为20.2 mg/kg)。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弧菌和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的影响,在10%鱼粉的基础上设计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0(C0组)、1(C1组)、2(C2组)、3(C3组)和4 g/kg(C4组)的等氮等能饲料(实测饲料中胆固醇含量依次为0.78、1.57、2.45、3.43和4.18 g/kg),分别投喂初始体重为(0.160±0.002)g的凡纳滨对虾50 d。每种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养殖凡纳滨对虾50尾。养殖试验结束后检测对虾的生长性能、肌肉常规组成以及急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及亚硝态氮胁迫下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但C0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C2、C3和C4组(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C3、C4组显著高于C0组(P0.05);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C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腺和肌肉中胆固醇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C2组显著高于C0组(P0.05)。急性感染哈维氏弧菌后,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同一时间点各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先降低后升高,C2组在感染24、36、48、72和96 h后的累积死亡率均最低。在8.5~9.0 mg/L亚硝态氮急性胁迫下,96 h后对虾累积死亡率与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且C0和C1组显著高于C2、C3和C4组(P0.05)。综上所述,淡水养殖条件下,1.57 g/kg的饲料胆固醇含量即可满足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需求,但2.45 g/kg的饲料胆固醇含量可使对虾获得最佳的抗弧菌能力和理想的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区分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别不同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长江、黄河、辽河、瓯江、闽江及图们江中野生中华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主要步骤为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 6 种群中华绒螯蟹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群体之间虽有部分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各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 80%~96%,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4)聚类分析将 6 群体中华绒螯蟹聚为两支,其中长江、黄河、瓯江和闽江个体被聚为一支,辽河和图们江个体被聚为另外一支。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是区分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要结合传统形态学测量方及遗传结构分析加以辅助证实。  相似文献   
7.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空斑、脱落的细胞病变症状。根据虹彩病毒MCP和ATPas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别为1 367 bp和74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MCP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经BLAST对比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确定该分离的病毒属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20~150 nm。用纯化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7 000;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初步确定3个免疫蛋白。本研究为大黄鱼虹彩病毒纯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初步分离出免疫蛋白,为该病毒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研究以及疫苗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物(organic acids complex, OC,主要成分为富马酸、三丁酸甘油酯),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OC-0,OC-5,OC-10,OC-15)。将1 000尾(1.0±0.1) g对虾随机分配到20个网箱(每组5个网箱,每网箱50尾虾)中,分别投喂上述4种饲料8周。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0%和0.15%有机酸复合物,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8.7%和17.9%,饲料系数分别降低了16.1%和18.5%。在全虾成分方面,添加OC显著降低了全虾粗脂肪含量,OC-5,OC-10的粗蛋白含量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饲料中添加0.10%OC增加了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丰度。综上,在饲料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养殖水体氮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N_2O的环节,总结了关于水产养殖活动中N_2O排放量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的N_2O排放系数总体上低于废水处理过程中的N_2O排放系数;不同的养殖模式氮的利用效率及未被利用的氮的去向有较大差别,其中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氮处理过程最接近于废水处理厂中的处理途径,但循环水养殖产量占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比例较低,且现有水产养殖总产量中约有一半的渔获物不需要投饵,因此,基于废水处理厂的N_2O排放系数和总养殖产量的N_2O排放量的估算会明显高于实际排放量。目前尚缺乏关于水产养殖N_2O产生的基础性研究,本研究未进行相关估算。应尽快开展水产养殖活动中产生N_2O的系统性研究,为客观评估养殖活动N_2O的排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肝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盐度8和盐度16的水体中对尼罗罗非鱼进行两周的胁迫实验,比较盐度胁迫过程中肝脂肪酸组成变化,以及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苹果酸酶(malic enzyme,ME)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基(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α)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胁迫12 h,盐度组血浆渗透压升至最高,16盐度组血浆渗透压显著高于8盐度组(<0.05),96 h后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胁迫期间,盐度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淡水组(<0.05)。盐度组脂蛋白脂肪酶(LPL)、苹果酸酶(ME)、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基(PPAR-α)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淡水组(<0.05)。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影响了肝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过程。本研究旨在为鱼类渗透调节中脂类能量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