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体内酶活性在蚯蚓发育期内的动态变化,从生物酶的角度解释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通过蚯蚓-土壤培育试验,在0~100 d内共5次采样测定蚯蚓体内酶与培育土壤中的蚓粪以及未吞食土壤的碳指标。【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试验结束时,蚯蚓体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无显著变化,酸性磷酸酶(ACP)和脂肪酶(LPS)分别显著增加70.17%和15.14%,而胃蛋白酶(PG)和纤维素酶(CL)显著减少27.48%和53.73%,体内AKP、ACP、LPS、CL和PG对有机碳形态转化起显著性催化作用;接种蚯蚓土壤与对照组相比,轻组有机碳、腐殖质碳和可矿化碳在试验结束后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则得到显著提高;未吞食土壤和蚓粪碳库管理指数达到159.97和215.30,分别是对照组1.45和1.95倍。【结论】蚯蚓的存在在短期培育期内没有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但加速土壤有机碳库的转化效率并影响有机碳组分组成,从而提高土壤碳库活度及碳库质量。  相似文献   
2.
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选育出的丹霞1号、2号(CK)、3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和13号等9个无性系新品种(系)的芽叶性状及其1芽1叶原料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试新品种(系)芽叶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可划分为芽头特大、肥大(壮)、细长,叶形长椭圆、椭圆和圆形,叶色深绿、绿、浅绿或黄绿,叶质柔软、硬、硬厚,叶身内折、平、稍背卷等3大类;(2)制茶感官审评显示,6个新品种(系)加工的白茶品质特征各异,但都是适制“甜醇鲜爽、花香毫香凸显”型高级白茶,其中:丹霞1号制作白茶呈现出“蜜韵花香型”感官特征,丹霞3号表现为独特、愉快的“脂粉香带药香”,丹霞5号具有愉快的“松木甜香”,丹霞8号为浓郁、愉快的“芳草气带草果药香”,丹霞6号、9号芽头肥大、茸毛亮白,兰香甜韵浓郁持久;丹霞10号呈现细腻、愉快的“柠檬香(柚叶)香气”,丹霞13号综合品质稍差,表现为“清甜微花香”特点;除丹霞13号综合得分稍低于丹霞2号对照外,其他各个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种,综合品质次序表现为:丹霞1号≥丹霞9号≥丹霞8号>丹霞5号≥丹霞10号≥丹霞6号>丹霞3号≥丹霞2号>丹霞13号.  相似文献   
3.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比较不同储存时间普洱茶生茶生化成分含量和对老龄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测定比较不同储存时间(2014、2020年)普洱茶生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对老龄小鼠体重、饮水量、进食量、肝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及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储存时间较长的普洱茶生茶的水浸出物(40.11%)、氨基酸(3.15%)、咖啡碱(4.18%)、GC(0.21%)、EGC(0.84%)、C(0.61%)、EC(2.46%)、EGCG(6.90%)、CG(0.10%)、非酯型儿茶素(4.11%)、酯型儿茶素(13.44%)和儿茶素总量(17.55%)均极显著下降,没食子酸(0.38%)含量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抑制肥胖、缓解代谢综合征等功效。本文总结EGCG预防和缓解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从降血糖功效、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等方面综合分析和阐述EGCG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绿茶缓解代谢综合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揭阳市揭东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发展揭东区茶产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和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联合揭阳市揭东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揭东区茶产业调研:揭东地区历史悠久,“绿茶红汤”特色明显,近五年来更是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揭东炒茶”还存在没有本土优良的无性系品种、茶园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粗犷、无龙头企业、对农药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转型升级,打造“揭东炒茶”品牌,提出选育本地优良品种无性系、加强栽培管理、精细和精准化加工、打造当地炒茶“龙头”企业等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关键的一道工序,对红茶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以大叶种英德红茶中的英红九号为研究对象,试验收集了204份不同发酵时间的红茶样品并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和工业相机获取红茶发酵中的信息,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图像数据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了红茶发酵程度判别模型。通过分析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变化,将红茶的发酵划分为3个阶段,即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采用Savitzky-Golay光滑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对近红外光谱变量进行降维处理;相应地,图像进行去阴影后提取了9个颜色特征变量,采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变量提取。最后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别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图像和两者数据融合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在建模数据相同的条件下,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性能优于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单一传感器数据建模效果不佳,近红外光谱和图像判别模型的预测集最大准确率仅为83.82%和73.53%。低层次数据融合建模效果较单一传感器数据建模无明显提升,而中层次的数据融合建模效果比单一数据建模均有显著提高,其中SPA提取光谱变量结合Pearson提取图像变量建立的判别模型效果较佳,校正集和预测集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7.06%和95.59%。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和视觉结合的中层次融合策略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判别红茶发酵程度的方法,研究结果为红茶发酵程度构建等级模型与判别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红茶发酵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香茶品质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陈香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产地的陈香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普洱散茶菌落总数最多,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1个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农药残留符合GB 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38~4.70 mg/kg,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5.42%~7.27%,水不溶性灰分含量在2.1%~3.81%,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在0.139%~0.793%,说明茶叶品质较好。总体来看,陈香茶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落形式存在,群落与群落间相距较远。所调查的104份野生毛叶茶资源均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冠较小,分支较为聚拢向上;叶型变异丰富,多属大叶;叶片较厚,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新梢嫩芽茸毛密而顺长;绝大部分野生毛叶茶可可碱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非表型儿茶素GCG和C是主导儿茶素组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量20%~30%(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7%~0),产量增加4.9%~12.3%,且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年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1.51~3.26万元。其中,控释肥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58.0%和10.9%;有机替代模式品质提升最显著,氨基酸增加10.2%,可溶性糖增加9.6%,酚氨比下降13.4%。控释肥和有机替代两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广东单丛茶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