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林业科技》2022,(1):86-89
以杉木半同胞优良家系8年生子代优良单株砍伐留桩的萌条制作插穗,研究不同基质和不同浓度ABT1号对杉木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杉木扦插苗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堆沤熟后的咖啡壳+蛭石+珍珠岩(1∶1∶1)为基质,扦插苗生根率最高(86.21%)、平均生根数最多(3.83条);堆沤熟后的咖啡壳+蛭石+珍珠岩+江沙(1∶1∶1∶1)为基质,扦插苗平均根长最长(3.93 cm);不同浓度ABT1号浸泡3 h对杉木扦插苗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ABT1号600 mg·L(-1)溶液浸泡处理后的杉木扦插苗生根率最高(51.26%)、平均根长最长(1.7 cm),ABT1号1000 mg·L(-1)溶液浸泡处理后的杉木扦插苗生根率最高(51.26%)、平均根长最长(1.7 cm),ABT1号1000 mg·L(-1)溶液浸泡处理后的杉木扦插苗平均根数最多(2.5条)。综合结果表明,以堆沤熟后的咖啡壳+蛭石+珍珠岩(1∶1∶1)为基质,ABT1号600 mg·L(-1)溶液浸泡处理后的杉木扦插苗平均根数最多(2.5条)。综合结果表明,以堆沤熟后的咖啡壳+蛭石+珍珠岩(1∶1∶1)为基质,ABT1号600 mg·L(-1)浸泡插穗是杉木扦插生根最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特有的沟谷雨林主要建群种绒毛番龙眼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特征,为雨林植被恢复的采种规划和恢复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思茅区的绒毛番龙眼3个天然居群和1个人工居群共82个样本的SSR多态性,采用POPGENE v.1.32、GenAlEx 6.501和STRUCTURE 2.3.3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平均4.632个,19个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范围为0.264~1.687,平均为0.879;多态信息指数(PIC)变化范围为0.128~0.729,平均为0.422,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138~0.765,平均为0.473;4个居群I和He的均值分别为0.785,0.437。19个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69,基因流(Nm)的均值为3.363。STRUCTURE分析将绒毛番龙眼4个居群82个样本分为4个类群,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显示4个居群聚为2个分支,菜阳河天然林居群、普文人工林居群和普文天然林居群聚为一支,勐养镇天然林居群单独为另一支。【结论】绒毛番龙眼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建议特别关注居群内个体的选择和保护,在沟谷雨林植被恢复中设定天然居群多样性水平的恢复目标,并通过科学的采种规划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不同季节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研究春季、夏季、秋季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格局的规律,并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构件与总生物量、构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春季平茬除侧根外各构件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秋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针叶和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而夏季平茬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春季和夏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侧根显著小于其余构件,而秋季平茬萌条占比显著小于其余构件。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权衡规律为春季和夏季平茬,苗木维持地下与地上等速生长,秋季倾向于地上生长。不同季节平茬对苗木构件生长速率影响不同,针叶保持最大的生长速率,其次为侧根;但主根与茎、主根与针叶、萌条与针叶、萌条与主根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表明异速生长关系受平茬的季节影响显著。从萌条与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可知,秋季平茬萌条生长速率最快,春季次之,夏季最慢。【结论】不同季节平茬改变了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季节平茬对各构件间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但苗木构件中的针叶和侧根始终保持较大的生长速率,不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V”字形下降式采脂法,割脂频率为1 d 1次。设置不同侧沟深度(伤及木质部2~3 mm和仅伤及韧皮部)和不同刺激剂(刺激剂D和刺激剂J)的组合处理。结果表明:不同侧沟深度对产脂量和树脂道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侧沟深度处理下,刺激剂D和刺激剂J处理能显著增加产脂量,尤其是刺激剂J对仅伤及韧皮部的处理增脂效果最佳,增脂率达27%;添加刺激剂均能显著促进新生树脂道数量的增加,增长率在257%~398%;添加刺激剂处理能促进树脂道数量增加,但单个树脂道面积会减小。  相似文献   
5.
云南植物资源丰富,在不同气候区域,当地群众发掘可食用野生森林蔬菜品种繁多,为有效利用和开发森林蔬菜品种,逐步开展具有开发价值的森林蔬菜品种繁育试验。以野生刺通草2年生枝条为插穗,开展不同扦插基质、植物生根混合剂、浸泡时间及扦插季节试验,探索其不同处理对刺通草平均生根量、生根长度及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基质为复合基质,体积配比为腐殖土∶山沙∶泥碳土∶蛭石∶发酵秸秆粉=3∶3∶2∶1∶1,植物生根混合剂质量配比为0.002%α-萘乙酸钠∶0.02%萘乙酸酰胺∶0.01%硫脲=1∶1∶1,选用2年生刺通草枝条,在植物生根混合剂浸泡5 min后扦插,扦插50 d后刺通草插穗平均生根数量达5.87条、生根长度至8.28 cm、生根率为80.16%。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雪灾对木质藤本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了雪灾前后,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组成、物种多样性与多度的变化、多度与冠层光照指数的关系。雪灾前(2014年)后(2016年)分别在林内设置20个4 m×4 m的样方,调查样方内木质藤本幼苗(高度或长度≤50 cm)的种类、数量、基径,并测定冠层光照指数。结果表明:(1)雪灾前后的木质藤本幼苗分别为502株(17种)、1 022株(25种);木质藤本幼苗在雪灾前(2014年)的优势种为耐荫种,雪灾后(2016年)的优势种除了葡萄酸藤子外均为喜光的物种;(2)木质藤本幼苗在雪灾后(2016年)的多度、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雪灾前(2014年)。在11种最常见木质藤本幼苗物种中,雪灾后(2016年)5个喜光种的多度显著高于雪灾前(2014年),而其他6个耐荫种的差异性不显著;(3)雪灾前后的冠层光照指数从1.58增加到2.88(t=-5.394,p<0.05),木质藤本幼苗的多度与冠层光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56,p<0.0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木本森林蔬菜金雀花食用部位的营养价值,以新鲜金雀花花蕾为材料,对其花蕾中类黄酮和花青素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并对粗蛋白、可溶性糖、脂肪、氨基酸、矿物元素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金雀花花蕾鲜样中总类黄酮含量为0.74 mg/g,含量最高的儿茶素达到95.58 ng/mg,总花青素的含量(16.06μg/g)远远低于总类黄酮的含量(0.74 mg/g),类黄酮为金雀花花蕾主要的活性化学物质;金雀花花蕾中粗蛋白含量23.65 g/100g、维生素C 40.00μg/100 mg、可溶性总糖86.80 mg/g、总膳食纤维23.40 g/100g;富含22种氨基酸,含有镁、磷、钾、钙等矿物元素,没有检测到有毒有害矿物元素。金雀花新鲜花蕾中主要营养成分安全、齐全,建议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思茅松亲权鉴定中的可行性,选取了1对思茅松亲本以及其31个子代作为实验组,5个半同胞子代和5个与亲本无亲缘关系的子代作为对照组,采用微卫星亲权鉴定的方法,通过亲缘关系Cervus 3.0分析软件对选择的1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期望杂合度为0.024~0.500,平均值为0.391;观测杂合度为0.023~1.000,平均值为0.472。微卫星位点的累积非亲权排除概率为0.987,子代基因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模拟鉴定及实际鉴定结果表明:在80%≤置信度≤95%的情况下,亲权鉴定率为97%;在置信度>95%的情况下,亲权鉴定率为97%。研究结果证明微卫星标记在思茅松亲权鉴定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为思茅松育种过程中亲本的识别以及家系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林下种植扰动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松人工林下,设置无干扰、30%扰动、50%扰动、100%扰动4种模式种植森林蔬菜大参,研究不同种植扰动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扰动增加了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无干扰模式(对照)调查到植物最少(22科37种),不同强度扰动后物种数均增加,以30%扰动模式最多(37科66种),物种数提高了78.38%,物种多样性的由高到低的规律为30%扰动>100%扰动>50%扰动>无干扰;总体上,云南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0%扰动模式最优,50%扰动模式次之,100%扰动模式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松林下种植大参时以30%扰动模式较好。研究为解决当前林下种植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垦林下土地,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萜烯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s, TPS)是一类异戊二烯环化酶,是真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深入了解牛樟芝的萜烯合成酶基因功能,本研究利用BLAST比对获得14个牛樟芝萜烯合成酶(AcTPS)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产物蛋白进行功能预测,利用半定量PCR分析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对牛樟芝萜烯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AcTPS蛋白的氨基酸数量为317~2 693个;理论等电点平均pI值为5.96,有6个蛋白(AcTPS6, Ac TPS9, AcTPS10, AcTPS11, AcTPS13, AcTPS14)不稳定系数>40,均为不稳定蛋白;AcTPS12脂肪系数>100,为疏水性蛋白。基因表达谱数据显示,10个牛樟芝萜烯合成酶有6个基因在不同培养基上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AcTPS7只在葡萄糖和土豆蛋白胨培养基中表达,AcTPS10在葡萄糖培养基的表达量高,AcTPS3、AcTPS8及AcTPS6在番茄浸粉培养基中表达量显著,AcTPS2在麦芽浸粉培养基中表达量较高,推测不同培养基能够调控牛樟芝萜烯合成酶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