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 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25~50 cm土层,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 cm土层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0~25 cm土层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湖北省内布点进行棉花施用专用缓控释肥试验表明,棉花施缓控释肥具有显著的增产、省工效果。棉苗移栽到大田后一次开沟深施入缓释肥1 200 kg/hm2+盛花期追尿素75~120 kg/hm2的方法,能有效促进棉株生长,加快果枝、果节发育,增加成铃和减少蕾铃脱落,其子棉单产高达3 482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2%以上,并实现节省劳动用工15个/hm2以上。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市棉花渍涝灾害比较严重严重、然而1991年更为严重为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运用补救措施。夺取棉花丰收。本文以实际调查和跟踪观察资料为内容,重点叙述了棉花严重受涝症状及补救措施。寻求严重受涝棉田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规范农民种植水稻的技术规程,进行水稻不同密度栽培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栽培水稻22.5万穴/hm2,株行距为16.7 cm×26.6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抗虫杂交棉的推广与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棉农的植棉单产与效益.但由于棉花市场不稳定、种子市场不规范、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原因,棉花单产增幅日趋下滑.现阶段,节本增效的主要措施是精选棉花品种,优化栽培技术,采取适当增加密度、增施钾肥、增强后期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在夏玉米上首次发现瑞典蝇和禾蓟马,发生地点是运粮湖管理区新河队两块玉米田,重者造成田间缺苗断垄,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8.
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低、收益水平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湖北省潜江市进行了小麦—大豆轮作模式下套种半夏、散养豆天蛾幼虫的适用性研究,形成了一套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的高效种养技术,综合种养产值56 600~111 000元/hm~2,是传统麦—豆模式产值的2.1~4.1倍。  相似文献   
9.
双膜棉的生长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膜棉的生长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①张光琦宋述涛湖北省潜江市农技推广中心433100双膜棉又叫移栽地膜棉,即采用塑料薄膜营养钵育苗,大田地膜覆盖移栽,是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与地膜棉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我市双膜棉栽培始于1994年,1995年扩大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在0-25cm土层中,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在25-50cm土层中,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cm土层中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在0-25cm土层中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