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恶唑菌酮土壤降解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彦文  杨仁斌  郭正元 《土壤》2007,39(3):474-478
探讨了土壤环境中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温度、含水量、pH值以及施用有机肥对恶唑菌酮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相同条件下灭菌土壤的降解半衰期是非灭菌土壤的27.6倍。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对恶唑菌酮降解也有影响,在15℃~40℃的试验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恶唑菌酮的降解速率加快,特别是15℃~25℃温度范围内降解速率上升较快;过高和过低的土壤含水量都不利于土壤中恶唑菌酮的降解,土壤含水量为50?~100?时适宜恶唑菌酮的降解;此外施用有机肥会加速恶唑菌酮的降解;而土壤pH值对降解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石墨烯(Graphene,GN)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作为两种典型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物,通过批量吸附实验和砂柱实验研究GN对CIP和NOR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吸附实验结果表明,GN对两种抗生素污染物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GN对CIP和NOR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70.68 mg·g-1和178.36 mg·g-1。砂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多孔介质中GN含量从10 mg增加到80 mg,CIP和NOR在一维砂柱中的迁移能力降低;随着流速和电解质浓度(Na+和Ca2+)的增大,回收率逐步升高,CIP和NOR的运移能力也逐步增强。根据BDST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CIP和NOR在一维砂柱中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模型对穿透时间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接近,表明BDST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多孔介质中GN对CIP和NOR迁移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菜心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吸收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用玻璃室处理和污染土壤覆盖原土壤来控制PAEs来源进行盆栽试验,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初步研究了菜心对PAEs的吸收途径。结果表明:污染土壤处理与污染土壤上覆盖原土壤处理相比,前者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含量均高于后者,但相差不大,表明菜心茎叶可以吸收污染土壤中挥发出来的DBP和DEHP,而根系吸收运移是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途径。玻璃室处理增加了菜心茎叶和根系中DBP的含量,而对DEHP的影响趋势不明显。DBP与DEHP相比,前者更易被菜心根系吸收并向地上部(茎叶)运移,后者主要滞留在根部。  相似文献   
4.
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同污染程度的水稻土上盆栽8种不同基因型菜心,应用GC/MS技术,研究DEHP在不同基因型菜心-土壤系统中的累积效应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菜心茎叶和根系对DEHP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选45天油菜心和油青60天菜心茎叶中DEHP的含量相对较高,特青60天菜心和新选油青四九菜心茎叶中DEHP的含量相对较低;亚蔬全年油绿甜菜心、油青60天菜心和四九-19菜心根系中DEHP的含量相对较高。新种油青四九-31菜心和新选油青四九菜心、特青60天菜心根系中DEHP的含量相对较低。各基因型菜心根系中DEHP的含量均高于其茎叶,其含量高低关系较复杂,部分基因型菜心茎叶中DEHP的含量与叶面积大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污染程度有关。盆栽后新选油青四九菜心和特青60天菜心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较高,盆栽佰顺811菜心、亚蔬全年油绿甜菜心、油青60天菜心和新选45天油菜心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较低。总体上,油青60天菜心茎叶和根系中DEHP的含量均较高,而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较低;新选油青四九菜心茎叶和根系中DEHP的含量均较低。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却较高。  相似文献   
5.
昆虫抗真菌肽Thanatin-CAD双价基因的合成、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促进昆虫抗菌肽基因在转基因抗病育种和生物工程制药的应用,通过设计嵌合引物结合分段PCR的方法将抗真菌肽Thanatin基因与Cecropin AD基因(CAD基因)融合拼接为Thanatin-CAD双价基因,采用T-A克隆法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进行测序,结果证实与预期设计的完全一致;然后再将其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1d中,用IPTG诱导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对表达产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初步结果显示Thanatin-CAD双价基因的融合表达产物对受试细菌无抑菌活性,但对部分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芦春斌  周文  刘标 《大豆科学》2013,32(1):119-123
亲代小鼠分别喂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饲料,120 d后组内交配获得子一代小鼠。以转基因饲料喂食的亲代所繁殖的子代小鼠作为实验组,断乳后子鼠继续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对照组子鼠为亲代非转基因喂食组所繁殖,断乳后继续喂食非转基因大豆饲料。分别于喂食30、60、90、120 d取子代小鼠的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伊红法染色检测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睾丸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睾丸系数、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切片镜检未发现两组小鼠的睾丸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实验结果说明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120 d未对子代雄鼠精子质量和睾丸组织病理造成影响,表明亲代长期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后无潜在遗传毒性及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淀山湖湖水中TN、NH3-N、Chl-a和SD为指标,研究了淀山湖湖水氮与叶绿素在1991-2006年间的格局转变规律,分析了转变前后氮与叶绿素的格局特点。结果得出:1991-2006年间,淀山湖湖水中NH3-N和TN含量均存在两种格局,一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均在2000年;格局转变前NH3-N平均含量为0.649 mg•L-1,转变后为2.014 mg•L-1,是转变前的3.1倍;湖水TN的平均含量格局转变前为2.550 mg•L-1,转变后3.726 mg•L-1,是转变前的1.5倍。淀山湖湖水中Chl-a含量和SD也均存在两种格局,转变均发生在2001年。格局转变前湖水中Chl-a平均含量9.341ug•L-1,转变后19.713ug•L-1,是转变前的2.1倍;湖水SD在转变前平均62 cm,转变后降低为43 cm。2000年的格局转变指数(RSI)2.185,其中NH3-N的RSI 1.038,TN的1.147;2001年的RSI为1.341,其中Chl-a的0.318,SD的为1.023。  相似文献   
8.
一株溶磷菌对盐地碱蓬修复盐渍土Cd污染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盐渍土Cd污染植物修复效率,探讨溶磷菌对盐地碱蓬生长和镉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浸根法收集水培(含2%NaCl)盐地碱蓬的根系分泌物,将其作为唯一碳源培养5株具有Cd活化能力的溶磷菌并依据细菌OD值绘制生长曲线。挑选繁殖速度较快且溶磷和活化Cd能力显著性强(P0.05)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在3个NaCl浓度(0.3、6、12 g·L~(-1))处理下,采用摇瓶实验研究该条件下大肠埃希菌对Ca_3(PO_4)_2和CdCO_3的溶解效应及代谢产物变化。进一步采用Cd平均含量为1.37 mg·kg~(-1)的污灌菜园土,在3个外源NaCl浓度(0、4、8 g·kg~(-1))处理下,利用盆栽实验研究大肠埃希菌对盐地碱蓬修复盐渍土Cd污染的促进效应。结果显示:随盐分增加(0.3、6、12 g·L~(-1)),菌株平均绝对溶磷量(扣除不接菌对照值)分别为80.19、78.79、77.54 mg·L~(-1),平均绝对活化Cd量依次为17.84、17.30、19.73 mg·L~(-1),说明盐分的增加没有阻碍菌株的溶磷功能,且随盐分的增强,可促进Cd的活化。不同盐分下菌株的代谢物组成有明显变化,0.3、6、12 g·L~(-1)盐分处理下菌株分泌的有机酸分别为5、10、13种,分泌的氨基酸分别为4、8、8种。其中缬氨酸的量随盐分增加显著增加(P0.05)。盆栽实验中,4 g·kg~(-1)盐分胁迫下,接菌处理的生物量和根际土壤溶液Cd含量较不接菌对照显著增加(P0.05),Cd总活化量平均增加3.17倍,全量和DTPA提取态Cd富集系数平均提高260%。综上,盐分胁迫下大肠埃希菌可正常生长并促进盐地碱蓬Cd富集。  相似文献   
9.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选择珠三角地区(东莞、惠州、广州、番禺)4个水稻种植区,采集土壤(30个)和水稻谷粒(37个)样品,通过超声提取进行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9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的含量,研究PAEs的污染特征和人体健康暴露风险。结果表明,4个地区稻田土壤中PAEs总含量(∑PAEs)为3.25~8.05 mg·kg-1(平均为5.25 mg·kg-1),水稻谷粒的∑PAEs为1.77~4.13 mg·kg-1(平均为2.93 mg·kg-1),两者均以东莞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6.26±1.45)mg·kg-1和(3.13±0.71)mg·kg-1。土壤和水稻谷粒中PAEs均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为主,三者的累计含量占∑PAEs的85%以上。水稻谷粒对PAEs化合物的生物富集系数在0.37~1.27之间,部分DBP、DIBP、DEHP的大于1。大米和谷壳中∑PAEs分别为1.33~3.22 mg·kg-1(平均为2.17 mg·kg-1)和0.81~2.61 mg·kg-1(平均为1.43 mg·kg-1)。若人体食用这些大米,成人和儿童对DBP和DEHP的日均摄入量均小于10μg·kg-1bw·d-1,低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日允许摄入量(DBP:100μg·kg-1bw·d-1,DEHP:20μg·kg-1bw·d-1),健康暴露风险较小。但人体通过食用大米的长期低剂量暴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