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DNA指纹检测技术应用于植物新品种鉴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水稻上与其相关的技术标准仍待完善。本文对DNA指纹检测中主要涉及的分子标记及特点进行归纳,并综述了DNA指纹在我国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和地方两级DNA指纹标准的必要性和策略,认为可将利用高密度SNP标记构建的品种SNP指纹制定为国家标准,而基于核心SSR标记构建的品种SSR指纹可制定为地方标准。讨论了两级DNA指纹标准在品种培育、审定管理、市场监管及品种权保护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及仍需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建立规范化的"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检测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视觉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应用到很多领域,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视觉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实例,以及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来介绍农业中的计算机视觉.同时,结合作者研究提出目前农业中计算机视觉应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机栽培对杂交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粳稻(常优2号、常优5号、甬优8号)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南粳46、南粳5055)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有机和常规栽培方式对两种类型粳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了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实现稳产优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杂交、常规粳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1 t hm–2和6.29 t hm–2,前者比后者高28.93%。有机栽培杂交粳稻的群体总茎蘖数低于常规粳稻,但成穗率较常规粳稻增加了6.5个百分点。两种类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有机栽培常规栽培,但有机栽培杂交粳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降幅较小。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生育后期平均群体生长率是常规粳稻1.29倍,干物质积累比例高出8.81个百分点。有机栽培略微降低了杂交粳稻的加工品质,但显著改善了外观品质,提高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总体上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有机栽培下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明显且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在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T1)不施氮肥;(T2)施用无机氮;(T3)施用饼肥;(T4)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研究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产量表现为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施用无机氮(T2)>施用饼肥(T3)>不施氮肥(T1),4个处理间差异显著.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提高了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以及各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长、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表明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可以促进根部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禾本科作物开花后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50%~90%,开花后叶片量和质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开花后氮素的吸收和分配。花后氮素的吸收与运转还与氮素的生理效率密切相关。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在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动态过程和作物管理决策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该研究就作物花后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生理生态、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以及开花后氮素吸收、转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监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适合江苏省种植的12个中粳稻(含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0N(全生育期不施氮)、200N(全生育期施纯氮200kg/hm 2)和360N(全生育期施纯氮360kg/hm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各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一些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3个施氮水平产量均最高,库容量大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其他品种产量对氮肥响应的表现不一。在较低氮(0N、200N)条件下,淮稻13号和武运粳30的产量较高,宁粳1号和扬粳4038的产量较低。在高氮(360N)条件下,宁粳1号和扬粳4038产量较高。在较低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高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及群体生长速率,这些指标可作为筛选氮高效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遗传背景相同的Wx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Wx基因对水稻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Wx基因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籽粒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Wx~b、wx基因型水稻产量相对较低,偏籼型的Wx~a、Wx~(in)基因型水稻产量较高,且随着后期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增加相对较大。Wx基因导入后显著增加籽粒的千粒重,Wx~a基因型水稻千粒重最高,Wx~b、Wx~(in)基因型次之,wx基因型最小,同时对籽粒的长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作用。不同Wx近等基因系材料干物质积累的差异主要源自于抽穗后的结实期,且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差异更为明显,表现为Wx~a、Wx~(in)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茎鞘物质的运转和利用也呈这一趋势,以Wx~a、Wx~(in)基因型水稻的物质运转能力表现较好,Wx~b、wx基因型水稻相对较差。这说明Wx~a基因型(偏籼型)水稻有相对较好的结实期物质积累能力和茎鞘物质运转能力,利于产量物质的增加和积累。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实施的转化项目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为提高江苏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2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亲本(17个母本,5个父本),按NCⅡ设计配成175=85个F1,在不施磷肥(CK)和施P2O5 150 kg/hm2(P150)两个处理条件下,对不同品系油菜磷素籽粒生产效率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 磷素籽粒生产效率(PUEs)杂交组合平均值在P150和CK处理中分别比亲本平均值高6.41%和7.64%。离中亲优势的正向组合数明显多于负向组合数,超亲优势的正向组合数(超高亲)明显多于负向组合数(超低亲),表明PUEs存在杂种优势。PUEs的遗传参数在P150处理和CK处理中一般配合力方差相对较小,特殊配合力相对较大,PUEs遗传以非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为主。在两个肥力水平下,品系9(ZS-3)的一般配合力较高,620(SY07湘05499)、 1320(NY-14湘05499)、 1421(湘05487YY-7)三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  相似文献   
10.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