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新品种‘南天红’由‘南天黄’的自然突变选育而成。假茎平均高度2.59 m,幼树假茎外表面暗红色,抽蕾后转绿。雄花苞片外表面常为深红色,花苞卷曲,常不脱落;从种植到收获11 ~ 13个月,单株产量25 kg,品质好。中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可在所有香蕉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几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丁草胺、环庚草醚、草甘膦、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和环丙嘧磺隆6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6种除草剂均能抑制菌丝生长,减少菌核形成数量,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但在较高浓度范围内,除草剂可增加菌核体积;吡嘧磺隆在5μg/ml、环丙嘧磺隆在10μg/ml时可增加菌核形成数量;在含除草剂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都可萌发。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5个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在受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24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PPO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前者PPO比活性变化率高峰出现早,后者出现迟.在接种后,各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上升,但中抗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早,免疫和高抗品种出现晚.此外,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在接种12h左右出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高抗品种的则持续上升至24h左右出现高峰,免疫品种的POD比活性也在24h左右出现高峰,但其POD比活性变化率则持续到48h左右达到高峰,且免疫和抗病品种的峰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5.
植物通过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RNA干扰机制来防御外来病毒感染,通过对感病植物材料小RNA(sRNA)的深度测序,获得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与病毒序列高度一致的siRNA序列信息,可以快速地鉴定侵染植物的病毒组成。以采集自浙江省桐乡市桑园疑似感染桑花叶卷叶病(原称桑花叶型萎缩病)的桑树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构建sRNA文库并进行深度测序,对测序得到的总sRNA进行组装后,比对鉴定出桑花叶卷叶病相关病毒(mulberry mosaic leaf roll-associated virus,MMLRa V),并分别得到占MMLRa V 2个组分全基因组14.19%和21.86%的核酸序列。进一步以感病桑叶组织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部分MMLRa V基因组序列,经Sanger测序确定采集的感病桑树叶片中只存在MMLRa V。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表明,MMLRa V来源siRNA在基因组中的长度分布、5'端碱基偏好性及热点区分布等具有明显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利用si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桑树病毒是非常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严重的十字花科蔬菜炭疽病,对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探究希金斯炭疽菌自噬相关基因ChAtg26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希金斯炭疽菌侵染拟南芥Col-0后的cDNA为模板,通过qRT-PCR技术测定了ChAtg26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ChAtg26基因的敲除与回补突变体,分析了敲除ChAtg26基因对希金斯炭疽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hAtg26基因在病菌侵染寄主后0~40 h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敲除ChAtg26基因后,病菌在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对氧化胁迫敏感性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会在菌落黑色素累积与对细胞壁胁迫的敏感性方面有所下降,同时其产孢量与致病力会明显降低,说明ChAtg26基因参与了希金斯炭疽菌的黑色素合成、细胞壁胁迫应答反应、产孢与致病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60Co-γ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构建小菜蛾种群动态变化模型,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建立小菜蛾生命表获得种群特征参数、个体生理指标,预测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种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完全不育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羽化率无性别差异,亚不育剂量辐照组F1代孵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种群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生命指标低于空白对照组。小菜蛾亚不育剂量辐照组世代平均历期(19.90 d)、世代净生殖率(2.35)、周限增长率(1.04 d-1)、内禀增长率(0.04 d-1)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种群加倍时间(16.16 d)高于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世代平均历期、每日单雌产卵量与产卵时间均长于亚不育剂量辐照组。辐照组与对照组种群生命表参数对比,表明亚不育剂量降低了小菜蛾种群世代数和幼虫期的个体存活率,使F1代雌虫个体数减少。  相似文献   
8.
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hes leucaspis Meyrick(又名黄三角黑卷叶蛾)在广西荔枝龙眼产区均有分布,发生量占危害荔枝和龙眼各种卷叶蛾数量的85%以上。此虫以幼虫危害新梢嫩叶、花穗,或吐丝将幼叶、花器缀合成虫苞,幼虫躲在苞中危害,致使新梢、幼叶提早脱落,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特别在夏、秋梢期为害较重,直接影响翌年结果母枝的形成。国内在室内毒力测定方面已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未见田间防治试验。由于室内毒力测定的条件与田间试验的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室内测定认为较为理想的药剂在田间也有可能表现不佳。因此,要确定哪些药剂效果好,仅有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进行田间试验。为筛选防治三角新小卷蛾的有效药剂,以及全面了解药剂的使用技术,笔者于2004年进行了9种杀虫剂对三角新小卷蛾的控制作用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又名黄三角黑卷蛾,是广西龙眼、荔枝上的一种常发性重要害虫。以幼虫为害新梢、嫩叶、花穗,或吐丝将幼叶、花器缀合成虫苞,幼虫躲在虫苞中为害,致使新梢、幼叶提早脱落,对树势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特别在夏、秋梢期为害较重,直接影响翌年结果母枝的形成。国内在该虫的化学防治方面研究较少,为了筛选对其有效的药剂,本文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与辛硫磷按不同比例混配对三角新小卷蛾的毒力,并进一步确认这2种药剂的最佳配比,同时对最佳配方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叶片保护率在杀虫剂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0 mg/L氟虫腈处理后24 h,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高达82.92%,10 mg/L印楝素处理后24 h,小菜蛾幼虫死亡率低于5%,但是10 mg/L印楝素处理后24 h对叶片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120 mg/L氟虫腈的保护效果。以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处理后24 h和72 h,氟虫腈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3.63 mg/L和11.70 mg/L;以叶片保护率为评价指标,则叶片保护中浓度(PC50)分别为22.25 mg/L和13.00 mg/L,以死亡率和叶片保护率统计出的毒力相似,死亡率能较好地体现速效性杀虫剂氟虫腈对叶片的保护效果。以叶片保护率为评价指标,印楝素对小菜蛾3龄幼虫处理后24 h和72 h的PC50分别为1.20 mg/L和0.74 mg/L,以死亡率为标准,则处理后72 h的LC50值为3.74 mg/L,以死亡率和叶片保护率统计出的毒力差异较大,死亡率不能体现缓效杀虫剂印楝素对叶片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