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西芪1号种子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后打顶、鼓粒期小水勤灌和根外追肥等栽培措施后,黄芪种子折合产量可达1 735~1 950 kg/hm~2,较对照普通繁种田增产18.43%~33.10%。以开花后打顶+鼓粒期灌水3次(间隔7 d灌水1次),每次灌水225 m~3/hm~2+7月份叶面喷施2 g/kg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处理的种子折合产量最高,为1 950 kg/hm~2,较对照增产33.10%;种子硬实率为40.0%~47.8%,较对照普通繁种田降低3.5~11.3百分点。其中以开花后打顶+鼓粒期灌水3次(间隔7d灌水1次),每次灌水225 m~3/hm~2+7月份叶面喷施2 g/kg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处理的黄芪种子硬实率最低,为40.0%,比对照降低11.3百分点。可以认为,采用开花后打顶+鼓粒期灌水3次(间隔7 d灌水1次),每次灌水225 m~3/hm~2+7月份叶面喷施2 g/kg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的栽培措施可在陇西县及同类条件地区黄芪繁种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全膜不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为对照,比较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灌浆中后期(花后20~35d)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SPAD值,Pn高值持续期(PAD)和叶绿素SPAD值缓降期(RSP)比对照分别增加6.5d和5.8d。全膜覆土穴播也提高了灌浆初期(花后0~15d)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与对照相比提前5d达到峰值,且在灌浆中期(花后10~20d)依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蔗糖供应能力。全膜覆土穴播在灌浆中后期(10~35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较强的诱导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比对照提前5d达到峰值,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始终低于对照。2种处理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在开花15d后急剧升高,但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质量分数和变化幅度均低于对照。可见,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旱地冬小麦在灌浆期保持了较高的光合产物供应速率、较长的供应持续期、较低的活性氧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水平,因而后期产量和品质高于传统地膜栽培。  相似文献   
3.
规定了马铃薯一草三膜覆盖栽培的地块选择、建棚、种薯选择与处理、备草、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应用推广全膜旱作技术,在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开展试验研究,解决无法规模化生产大蒜的难题。通过采用"全膜微垄"栽培技术,即起垄、开沟、全地面地膜覆盖,形成小环境集雨抗旱,同时选用抗病抗旱大蒜品种,采取合理补水增产措施,达到丰产高效栽培模式,应用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可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5.
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栽培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白条党参和蚕豆间作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对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西葫芦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注水补灌试验。结果表明:进行注水补灌后,西葫芦667 m~2增产14.07%~26.24%、增收536.55~984.17元,产量随着注水补灌次数增加而增加,以初瓜期+盛瓜期+中后期注水处理的产量最高(4 784.77 kg),净收益以初瓜期+盛瓜期注水处理的最好(5 532.58元)。  相似文献   
7.
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旱作区长期采用单一的土壤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结构变差及作物生长发育受限等问题,研究由免耕、深松及翻耕组成的不同轮作模式对干旱区春玉米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生产意义。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 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8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干物质和玉米产量,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孔隙度表现为先降后增,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最低。5种轮耕措施较耕作前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优,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均高于20~4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免耕与深松进行轮耕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高,以ST/NT/ST全氮、磷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翻耕与深松轮作促进了速效氮、磷、钾的提高,以ST/PT/ST速效氮、磷、钾含量高,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它耕作方式低,其余土壤养分指标为表层富集,下层匮乏;轮耕模式较单一的耕作方式更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其中以ST/NT/ST与PT/NT/PT耕作下玉米干物质高,频繁的翻耕(PT)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3年产量相比,8种耕作模式中,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ST/NT/STNT/NT/STST/PT/STSTNTPT/NT/ST PT/NT/PT PT)。较单一耕作(NT、ST、PT),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提高了5. 97%、3. 56%、15.75%;且以ST/NT/ST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有利于改善耕层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增产增效显著,为旱作区春玉米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8.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施肥效果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宽幅匀播小麦的肥料高效利用和土壤养分吸收的机理,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应用“3414”田间肥料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在不同肥力水平下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的施肥效果和推荐用量。结果得出,宽幅匀播小麦氮、磷、钾养分利用率随施肥水平提高而显著降低,随土壤肥力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肥力>较低肥力>低肥力>较高肥力>高肥力。随土壤肥力由低到高增加,宽幅匀播小麦最佳施肥效益的推荐施肥量分别是N 107.9~171.8 kg/hm2、P2O5 88.2~112.1 kg/hm2和K2O 35.4~56.2 kg/hm2,平均分别为:N 138.3 kg/hm2、P2O5 101.4 kg/hm2、K2O 45.4 kg/hm2,三要素比例为N:P2O5:K2O=1:0.73:0.33。由于不同土壤类型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有一定差异,小麦宽幅匀播适宜施肥量应因土壤类型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韭黄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特色蔬菜产品之一,采用棉毡或麦草覆盖进行韭黄标准化栽培,每年可收割1~2茬青韭和韭薹,韭黄供应期为9月下旬至翌年1月。每667 m2青韭和韭薹收入2 000~3 000元,韭黄收入2.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草莓9月中下旬定植,12月中下旬开始采摘,一般在翌年5月下旬采摘结束。利用夏秋季草莓采摘后的温室架面和空闲时间生产佛手瓜,3月下旬将佛手瓜苗定植在温室南侧。由于植株前期生长缓慢,几乎不影响草莓生长,佛手瓜6月上旬-10月下旬采收。这种栽培模式充分发挥了温室立体栽培效益。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