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76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111篇
  332篇
综合类   543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定量研究了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与降水蓄渗率的关系.在保证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不变,改变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测定降水产流量,并计算降水蓄渗率.结果表明,降水蓄渗率随不透水斑块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分离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最大,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分离度和均匀度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也很显著.研究证明,在城市景观中,不透水斑块重要值一定时,合理配置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可以有效调控城市降水蓄渗量.  相似文献   
72.
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保护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壤细颗粒(<20μm或<50μm)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护能力,详细阐述了土壤储存细颗粒态有机质的能力模型及其意义,探讨了影响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保护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北京市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北京市20个测站1981~2004年的降雨资料,对比分析了几种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计算了北京市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R值,并在G IS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逐月雨量的指数函数形式可作为估算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的简易计算方法;②北京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年内动态变化显著,年R值在近几年降低趋势明显;③在空间分布上,北部山区八道河—椴树岭一带、西部房山山前地带R值最高,并沿两处连线向西、东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4.
用δ13C法研究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短期培养实验,利用δ^13C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分解过程中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本身含有相当数量的腐殖物质,这些物质的加入对土壤中有机碳的更新与活化有重要的作用。黑土中添加小麦秸秆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在不断变化,新形成的和原土中的HA与FA间发生转化,而且主要以FA向HA转化为主,原土的HA与FA间的转化速度比新形成的HA和FA的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最初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的速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部分FA向HA转化,加速了HA的形成,最终土壤HA与FA皆呈积累趋势,且HA的增加量显著大于FA。土壤中新形成的FA比原有的FA分解速度快。  相似文献   
75.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2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9-12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 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 kg 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 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 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 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 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 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 TgC,平均每年1.55 TgC/a.  相似文献   
76.
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垦殖,已对区域生态平衡及气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呼吸通量的增大.土壤有机碳、氮素含量随湿地开垦及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沼泽湿地开垦初期5~7年,土壤有机碳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持续耕作15~20年后,土壤有机碳损失曲线趋于平缓.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输入量的减少及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土壤容重和比重的增大,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77.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雪萍  张武  曹会聪 《土壤学报》2006,43(6):996-1003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
典型黑土pH值变化对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控制典型黑土样品的酸碱度值,探讨典型黑土中Cu、Zn、Mn、P和Fe等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pH值变化0.5个单位左右,有效态铜含量变化约0.5~1倍;有效态锰含量变化约3~5倍;有效态锌含量变化9~15倍之多;有效态磷含量变化约1.5~2倍;有效态铁含量变化约3~4倍。说明精确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值对于土壤诊断、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9.
长期施肥后简育湿润均腐土中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黑土(简育湿润均腐土)长期定位施肥15年后土壤磷素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积累的Al-P、Ca2-P量与施磷量成正相关;只施NK能促进植物对Ca8-P的吸收;闭蓄态磷(Oc-P)含量均较低。施磷肥能增加黑土Fe-P含量,却未能增加Ca10-P含量。黑土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大小顺序为:Fe-P〉Ca10-P〉Al-P〉Cas-P〉Ca2-P〉Oc-P。施磷能增加土壤中有机磷(O-P)的含量,但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试验黑土中施入N112.5kg hm^-2a^-1和P20kg hm^-2a^-1能保持土壤中无机磷(I-P)平衡。  相似文献   
80.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美国最新的Landsat 7 ETM 影像的15m全色波段和30m多光谱波段影像,对犬庆地区的防护林地进行遥感调查。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得到了最佳的用于解译的影像,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林地的解译标志,量算了防护林带的宽度,查清了防护林的类型及实际面积,为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