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77篇
  572篇
综合类   459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利用200mT强度磁场处理水稻种子及育苗土壤表明,水稻种子在磁场作用下明显促进了苗期长势,产量比对照提高1.25%,而将种子与土壤同时进行磁场处理,使其作用更加加强,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5%,说明生物磁化与土壤磁化具有一定的累加磁效应。同时对种子磁化和土壤磁化能否代替酸性调制剂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性试验。  相似文献   
122.
磷石膏与氮肥混合施用对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草甸土和轻度碱化草甸土上进行了磷石膏与尿素和碳铵混合后施用的室内模拟试验,并在轻度碱化水稻土上进行了水稻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磷石膏与氮素化肥混施具有降低氨态氮挥发损失和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显著作用,其中以1/2SO4^2-:NH4^+之比为1:1型的磷石膏碳铵和磷石膏尿素可使氨态的近轨损失率降低41.08-50.34%和27.62-33.46%;1:1和2:1型的磷石膏碳铵分别使水稻的氮素利用提  相似文献   
123.
蔬菜保护地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蔬菜保护土地壤的固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固钾率随着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高和钾素施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用于保护地蔬菜栽培以后,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同时土壤对钾素固定率也随之降低.铵离子可以替代钾离子而被土壤粘土矿物固定,铵离子和钾离子等浓度存在时土壤的固钾率仅是钾离子单独存在时的二分之一,当这两种离子的浓度分别达到300.0μg·g-1时,施入土壤中钾素的固定率降低到50%以下,最低的只有27.7%。因此,在蔬菜保护地条件下,为避免钾素的淋失和土壤溶液浓度的提高,应提倡钾肥与铵态氮化肥分施和钾肥分次施用。  相似文献   
124.
太子河小流域氮素输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监测,对太子河源头小流域降雨量和河流系统中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1年5-9月,太子河小流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1.8%,是非点源氮输出的主要时期; (2)研究时段内,各断面总氮的变化趋势呈波浪式,总氮平均浓度表现为:鸡场> 村庄> 旱田> 林地,与土壤背景值具有一致性; (3) 5月7日至6月10日,长期干旱后的初期降雨使得旱田、村庄和鸡场断面总氮浓度较雨季期间高,6月10日至9月30日,随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增加,浸提作用与稀释作用交互进行,各断面总氮浓度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 (4)林地、旱田、村庄和鸡场断面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输出浓度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是总氮的主要输出形态,分别占总氮的69.2%,63.4%,61.4%和63.8%。植被覆盖虽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总氮的流失,却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的流失。  相似文献   
125.
水肥耦合效应对保护地辣椒果实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灌水定额、氮肥和磷肥对护地辣椒果实中硝态氮含量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灌水、施氮和施磷对辣椒果实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灌水>施氮>施磷.适量灌水少施氮肥可降低辣椒果实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26.
一株产抗生素链霉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经鉴定为放线菌科链霉菌属。抗菌谱分析表明,该菌株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抗性较弱,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性,对含芽孢细菌抑菌效果尤为明显。其活性成分能耐受100℃、120min水浴,且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稻土中Cd、Cr、Hg、Pb污染元素的形态、土壤化学行为、生物效应及被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8.
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29年)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方法,研究了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棕壤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高量氮肥(N4)、氮磷肥配施(N4P2)、单施高量有机肥(M4)、有机-氮肥配施(M2N2)、有机-氮磷肥配施(M4N2P1)以及所有相对应的覆膜处理。结果表明,连续29年的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显著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不覆膜条件下,长期施肥处理使>2 mm团聚体的含量显著增加,而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下降,其中有机肥和氮磷肥处理变幅最大。有机肥的施入(M4、M2N2、M4N2P1)均显著增加了不覆膜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且单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不覆膜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说明长期有机物料投入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固持。覆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但是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小,说明相同施肥模式下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覆膜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只有高量有机肥(M4和M4N2P1)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说明在覆膜条件下,需要投入更多的有机物质才能维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下,氮磷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或不显著。各处理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促进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是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维持和提高棕壤地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9.
金属离子在土壤胶体固-液界面上的行为差异引起土壤胶体絮凝过程的差异,并深刻影响土壤溶液中养分或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明确Cu~(2+)和Zn~(2+)两种金属离子界面行为对土壤胶体凝聚的影响,本文选取黑土胶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静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专性吸附离子Cu和Zn体系中不同离子浓度条件下黑土胶体的凝聚行为。结果表明:(1)Cu~(2+)和Zn~(2+)两种金属离子引发黑土胶体凝聚的机制相似,均是低浓度下的慢速凝聚和高浓度下的快速凝聚,达到快速凝聚机制后,胶体的总体平均凝聚速率受离子种类影响较小。(2)Cu~(2+)对黑土胶体聚沉能力大于Zn~(2+),Zn~(2+)的临界聚沉浓度是Cu~(2+)的3.51倍,在黑土胶体的凝聚过程中存在强烈的离子特异性效应。(3)两种离子体系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活化能差异随离子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此两种离子在凝聚作用的较大差异性源于Cu~(2+)较Zn~(2+)对有机配位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以及黑土胶体表面附近强电场对离子的强烈极化作用扩大了两种离子本身的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130.
为明确厌氧发酵消化液回流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回流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产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消化液回流体系中,细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均高于产甲烷古菌,并随回流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而产甲烷古菌无明显变化;细菌群落主要分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8个不同的门类,厚壁菌门、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不同水平上的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从初期的62.79%、58.62%、35.44%上升到81.46%、68.19%、39.10%;产甲烷古菌中,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占绝对优势,在接种物中,第68 d和第219 d相对丰度分别为94.76%、99.89%、99.59%,属分类上主要有7种,其中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的相对丰度由23.99%升高到72.28%,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甲烷球菌属(Methanosphaera)分别由16.34%、21.71%降低至3.70%、12.93%;日平均产气率由初期的409 m L·g~(-1)升高至477 m L·g~(-1),在219 d的试验中,氨氮和有机酸浓度均呈升高趋势,但并未对厌氧发酵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厌氧发酵回流体系中微生物以梭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为优势菌属,产气率随其相对丰度的增大而升高,而与甲烷短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