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51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1篇
  91篇
综合类   26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银杏-杜仲叶复合发酵物(GEL)对肉鸡抗氧化能力和胸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60只1日龄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未发酵物[未发酵银杏-杜仲叶(NGEL)]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NGEL,前期(1~21日龄)添加0.3%,后期(22~42日龄)添加0.6%]及4个GEL组(GEL1、GEL2、GEL3、GEL4组,即在基础饲粮中添加GEL,前期GEL分别添加0.2%、0.3%、0.4%和0.5%,后期分别添加0.4%、0.6%、0.8%和1.0%),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结果表明:随着饲粮中GEL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清α-生育酚(α-TOH)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胸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18∶2、C18∶3和C20∶4含量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胸肌滴水损失、剪切力及C16∶0和C18∶0含量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GEL3和GEL4组血清α-TOH含量均比对照组和NGEL组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4个GEL组的血清谷胱甘肽(GSH)及胸肌总PUFA、C18∶2、C18∶3和C20∶4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和NGEL组相比,GEL2、GEL3、GEL4组的血清和肝脏的MDA含量及剪切力、24和48 h滴水损失、胸肌C16∶0和C18∶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肝脏GSH含量、T-SOD活性、T-AO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GEL(前期添加0.2%~0.5%,后期添加0.4%~1.0%)能够提高肉鸡的抗氧化功能,改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52.
以5年生鸦头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L_(16)(4~3)正交试验设计探索激素类型、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3因素对鸦头梨硬枝插穗生根的影响。以生根率、最长不定根长度、不定根数量和生根时间为测定指标,综合评价鸦头梨插穗生根能力。结果表明:外施激素对鸦头梨硬枝插穗生根有促进作用,插穗最高生根率达46. 13%,最短生根时间为29 d。正交试验3因素中,激素类型对硬枝插穗效果影响最大,处理时间次之,处理质量浓度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激素类型对最长不定根长度和不定根数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生根率和生根时间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处理时间对各生根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质量浓度仅对最长不定根长度和生根时间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综合4项生根指标,鸦头梨硬枝扦插生根效果最佳处理组合为1 000 mg/L的IAA+IBA+NAA(1∶1∶1)混合剂处理插穗30 min。  相似文献   
153.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 CO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 CO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相似文献   
154.
楸树扦插过程中插穗内含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楸树Catalpa bungei扦插生根机制,研究插穗生根过程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方法  采用ABT生根粉1号(GGR-6)浸泡处理楸树插穗,以蒸馏水浸泡为对照,测定扦插生根不同阶段相关酶活性、营养物质及生根抑制物质的变化规律。  结果  GGR-6处理显著促进插穗生根,生根率达到82.04%,高于对照(P<0.01)。生根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大量愈伤组织形成期均上升;SOD、PPO最大值出现在不定根大量形成期,分别为623.33×16.67和57.44×16.67 nkat·g?1,POD在不定根大量形成期下降;3种酶均与生根率成显著正相关。插穗可溶性糖、碳氮比(C/N)在大量愈伤组织形成期急剧下降,仅为扦插初时的40%左右,扦插20 d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质、总氮质量分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5~30 d时为最小值;GGR-6处理下插穗内营养物质变化幅度大,且最大值均高于对照;总氮质量分数与生根率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C/N均与生根率显著正相关(P<0.0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出4种与生根相关的物质,其中3种可能抑制生根,1种可能促进生根。  结论  插穗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促进了楸树不定根的发生;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是插穗生根的主要营养物质;初步推断槲皮素、亚油酸、棕榈酸抑制插穗生根,植物甾醇促进插穗生根。图2表4参32  相似文献   
155.
以1年生嫁接苗为试材,研究了3个桃砧对淹水胁迫生理响应的差异,并对9个桃砧种质进行了耐涝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3个桃砧叶片受害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涝害指数增加及根系活力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等生理响应。毛樱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较低的涝害指数,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降幅较小,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升幅较小,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山桃与之相反,毛桃介于两者之间。基于根系活力、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计算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出不同桃砧种质的耐涝性,其中GF43、毛樱桃、F4的耐涝性较强。上述结果为桃砧种质耐涝性评价提供了评价指标,同时筛选出耐涝性强的桃砧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6.
农田防护林的特殊结构使附近农田地表大气运动形成了特有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效应,影响着周边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坐标旋转订正方法的选择成为提高农田防护林水热通量测算精度的核心问题,选取2012年3月9日至5月7日共60 d的防护林网内农田的涡动相关观测数据,对相关湍流特征及能量闭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坐标旋转订正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采用平面拟合法进行坐标旋转时,当订正参数的计算周期小于15 d时,x-z平面内旋转角度有一定的波动,而在计算周期大于15 d后,则基本维持在-2.8°左右。采用二次旋转法订正的x-z平面内旋转角度受原始水平风向的影响始终很大;(2)2种坐标旋转方法对于三维风速的处理结果基本一致,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坐标旋转方法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二次旋转方法订正后的垂直风速全部为零,平面拟合方法订正后的垂直风速接近于0;(3)平面拟合订正后摩擦风速基本与订正前一致,而二次旋转方法订正后的结果增大了将近5%;(4)平面拟合方法对显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订正误差较小,二次旋转方法则分别将原始测得值提高了5%左右;(5)防护林网通量的能量闭合率经过平面拟合订正后提高了17%,而经过二次旋转法订正后则提高了30%。总之,坐标旋转方法可以对观测设备倾斜引起的误差进行订正,订正后的结果比订正前更精确。二次坐标旋转方法因为可以订正较短时间段内的单组数据,比较适用于下垫面情况变化较快时的观测;平面拟合方法适用于观测系统及其周围环境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相对稳定时的观测。二次旋转方法对防护林网水热通量订正更好。  相似文献   
157.
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森林建设中,森林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本文分析森林培育技术的价值和林业活动的性质,阐述了培育技术在可持续林业发展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8.
选用金桂扦插苗,分别采用容器育苗和地栽育苗的方式,在相同土壤和环境下培育3 a,选取生长高度和粗度大小基本一致的苗木各30株,造林5 a后,比较不同方式培育的金桂苗木在地径(树干距地面30 cm高处)、米径(树干距地面100 cm高处)、树高、平均冠径、主枝粗度和长度等生长因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容器育苗和地栽育苗对金桂的地径影响显著,对其他生长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9.
在前期构建的‘泰山红’石榴(Punica granatum L.)基因组数据库的基础上,鉴定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得到PgWUS和PgBEL1全长CDS(Coding sequence)序列。PgBEL1编码区全长为1851 bp,PgWUS为936 bp,分别编码616个和311个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gWUS与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黄瓜(C.sativus)的WUS进化关系较近;PgBEL1和巨桉(Eucatyptus grandis)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聚在同一分支。PgBEL1和PgWUS行使功能区域定位在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gBEL1在花发育的P1~P4阶段(花蕾纵径小于12.0 mm),两性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功能性雄花(雌蕊败育);PgBEL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是花萼的3.2倍、茎段的1.2倍,茎尖中最低;雌蕊中PgBEL1是雄蕊的1.16倍。在石榴花发育的P2和P3阶段(花蕾纵径5.1~10.0 mm),PgWUS在两性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功能性雄花;PgWUS在花萼中的表达量最低,茎段中最高;PgWUS在雌蕊中的表达量是雄蕊的1.5倍、茎尖的1.8倍。  相似文献   
160.
针对森林通量观测站涡度相关法碳通量观测普遍存在的长时间连续性数据缺失情景,为探究不同数据插补方法的有效性,以华北低丘山地栓皮栎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为例,以经EddyPro处理和质量控制的2017年3月1日-11月30日0.5h尺度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数据为基准数据集,随机生成含有连续1、3、7、15和31d数据缺失的5类数据缺失集,重复10次,使用固定窗口平均昼夜变化法(MDV)、可变窗口平均昼夜变化法(MDC)、查表法(LUT)、非线性回归法(NLR)、边际分布采样法(MDS)、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对缺失数据集进行插补,并将插补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分析统计参数来评估不同方法的插补精度和稳定性,以评估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日间,当连续缺失少于15d时,ANN方法插补数据与实测数据间的R2(决定系数)相对较高,NLR方法的R2较低;LUT方法插补数据与实测数据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较低,NLR方法的RRMSE较高。当缺失达到连续15d时,除NLR方法的R2显著较低(P<0.05)外,其它方法间R2差异不显著;LUT方法的RRMSE显著(P<0.05)较低,其它方法间RRMSE差异不显著。当缺失达到连续31d时,除NLR方法R2显著较低(P<0.05)外,各方法间R2和RRMSE无显著差异;MDV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出现较多异常值,各方法间的MAE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随着缺失片段长度的增加,除MDV方法外,各方法的R2呈下降趋势,连续1d缺失与连续31d缺失情景下插补所得NEE与实测NEE的R2差异显著(P<0.05);MDV和MDS方法的RRMSE呈增大趋势,连续1d缺失与连续31d缺失情景下的RRMSE差异显著(P<0.05),其它方法的RRMSE差异相对不显著。夜间,在各缺失情景下,ANN方法的R2较高,LUT方法的R2较低,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LUT方法的RRMSE最高,与其它方法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连续缺失大于31d的情景下,各方法的RRMSE差异均不显著。除LUT方法MAE显著(P<0.05)较高外,其它方法的MAE无明显差异。随着缺失片段长度的增加,MDC、MDS和ANN方法插补数据的R2呈下降趋势,MDV和LUT的R2始终无显著差异;各方法的RRMSE差异无显著变化。在对典型晴天0.5h尺度上NEE日变化趋势的还原方面,MDC方法性能相对较优。综上,NLR方法适用于气象数据完备、NEE数据连续缺失少于7d的情景;MDV或MDC方法适用于气象数据不可用或缺失严重、NEE数据连续缺失少于15d的情景;LUT和MDS方法则适用于气象数据缺失较少、NEE数据连续缺失少于15d的情景;ANN方法适用性相对较广,可用于气象数据缺失较少、NEE数据连续缺失长达31d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