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因晚霜、寒流而引起的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这严重影响了仁用杏的产量和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仁用杏生产上易受霜冻危害的问题,以仁用杏主栽品种‘龙王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试验阶段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花期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乙烯利、多效唑、青鲜素、脱落酸等均可推迟仁用杏的花期,尤以比久和乙烯利对其花期推迟的效果最为显著。在8、10、11月的中下旬3次喷施浓度为1.5~3.0 g/L的比久,均可使仁用杏花期推迟5~12 d;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0 m L/L的乙烯利,可使仁用杏花期推迟5~15 d。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种方法推迟花期所花低成本,操作简单,农民容易掌握,易于生产中大范围内推广,能够有效解决果树霜冻问题。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氮磷钾缺乏对苗期仁用杏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仁用杏配方施肥技术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Hogland沙培培养,以仁用杏‘中仁1号’1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素及氮、磷、钾缺素条件下仁用杏叶片表型性状的变态反应、叶片对氮磷钾积累的响应、根系形态特征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的差异。【结果】(1)缺氮初期叶片略微泛黄并伴有黄斑,之后叶边缘出现焦黄;缺磷初期幼叶发黄,随后叶片向上卷曲、边缘伴有白斑;缺钾会导致叶片坏死、叶尖卷曲和焦黄。(2)缺磷和缺钾显著(P0.05)降低了植株Ⅰ级、Ⅱ级和Ⅲ级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缺氮、缺磷、缺钾明显增加(或降低)了Ⅰ级(或Ⅲ级)根的根长、体积、表面积占相对应总量的比例。(3)缺氮、缺磷、缺钾均显著(P0.05)降低了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其中缺氮处理对地上部分抑制作用较强,但会增加叶片对钾的吸收,缺钾处理对地下部分抑制作用明显但会增加叶片对磷的吸收。(4)当叶片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12.16,0.32,13.70mg/g时,表明树体严重缺素,而当叶片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19.22,0.79,26.29mg/g时,表明树体养分充足。【结论】目前仁用杏苗期单施氮肥的田间管理措施不科学,应以氮肥和钾肥二元复合肥为合理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93.
对38份柿种质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天然2n花粉得率评价,发现不同资源的2n花粉得率存在明显差异,且相同资源在不同年份也存在差异,筛选出产生2n花粉相对稳定且得率较高的种质2份,涩柿无性系‘716号’和‘中柿4号’,其2n花粉得率分别可达7.17%和6.80%。在34号资源的雄花发育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除个别异常现象如中期Ⅰ落后染色体、三分体、二分体等之外,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较为规范,且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雄花表型存在相关性,即当花芽开始膨大,花芽的花冠和萼片在顶部持平时(4月8—12日),小孢子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时期,此时为理化诱导2n花粉得率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4.
味帝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国家"948"项目引进筛选出的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亲本不详.味帝中李品种基因占75%,杏品种基因占25%.2003年12月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分析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杜仲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材料。[方法 ]基于我国18个省(市、区)331份杜仲种质资源,针对杜仲果实19个主要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果实性状变异状况,评价并筛选优良种质。[结果 ]杜仲果实性状变异系数为4.64%~25.79%,平均变异系数为12.65%,变异系数较高的为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25.79%)、种仁百粒质量(22.32%)、种仁体积指数(22.02%)、果实体积指数(19.53%),变异系数较小的为亚麻酸(4.64%)、油酸(5.78%)、果型指数(8.04%)。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657 2~2.094 7,平均为2.023 4。果实百粒质量与果实体积指数、种仁百粒质量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杜仲橡胶含量与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果实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仁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杜仲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小果型类群,类群Ⅱ为中型果类群,类群Ⅲ为大果型类群,初步明确杜仲种质果实不同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5.169%,表明这7个主成分代表了杜仲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针对油用、橡胶用和综合利用等不同用途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0份最优种质。[结论 ]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变异,以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等产量指标变异最大,为杜仲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可能,针对不同用途筛选的杜仲最优种质,为我国杜仲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提供了优异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96.
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杜仲皮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及其与若干宏观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的胸径、树皮厚度、树皮含胶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杜仲无性系树皮的含胶率与木栓层厚度和木栓层占树皮厚度的百分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胸径的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胸径生长量越大,木栓层越厚,杜仲胶的积累相对越少;杜仲胶密度与树皮含胶率和树皮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7.
98.
 ‘中柿1号’是从野生柿的芽变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扁方形,平均单果质量132.7 g。果皮较薄,果肉柔软多汁,无核或极少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丰产,稳产,抗寒,抗旱,抗病性能较强,生育期约120 d,在豫西地区9月下旬成熟。适用于加工柿饼、柿醋、柿酒、柿霜等。  相似文献   
99.
味馨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国家948项目引进筛选出的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果实圆形或近圆形,平均单果重43.0 g,最大单果重68.0 g,果皮黄红色;离核,平均单仁重0.71 g;果肉橘黄色,香味浓,风味甜,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0%~18.00%,果实在2~5℃可贮藏1个月,自花结实率极高,抗晚霜;在河南省,果实6月上旬成熟,果实发育期85天左右。2007年12月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0.
杜仲为我国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既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又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材和木本油料树种,也是维护生态安全、增加碳汇、国家储备林建设、实现绿色养殖的重要树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电力、通讯、化工、水利、医疗、体育、农林等领域。从我国杜仲的国家战略地位出发,论述了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科技支撑成效。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定向选育出果用、雄花用、叶用和果材药兼用系列杜仲良种,为我国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创新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杜仲雄花园、短周期叶用林、果材药兼用国家储备林栽培等新的栽培模式与技术,突破了杜仲资源高效栽培的技术瓶颈;杜仲橡胶绿色提纯及其在高性能轮胎、军事国防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以α-亚麻酸软胶囊为代表的杜仲籽油产品、以杜仲雄花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等系列产品、以杜仲叶片为原料生产的杜仲功能饲料及其畜禽健康产品、杜仲功能型食用菌等产品的研发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促使杜仲由单一药用迅速扩展到杜仲橡胶、木本油料等国家战略资源的全面开发,杜仲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杜仲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杜仲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杜仲产业发展仍存在适宜现代杜仲产业发展的良种资源严重不足、杜仲橡胶规模化高效提纯及产品研发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产业化水平及政府支持力度较低、社会认知度不够等问题。今后要加强杜仲产业发展的顶层谋划,加快构建杜仲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杜仲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杜仲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促使杜仲产业成为我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国战略资源产业及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