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55篇
综合类   9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1.
为精确砒砂岩区沙棘水分利用效率,利用EMS62植物液流系统和CR-3000小型自动气象站对内蒙古中部砒砂岩区10年生沙棘的不同方位液流动态变化及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沙棘树种中不同方位液流的总体变化规律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流速率先增加继而逐渐下降,南侧和西侧到达峰值所需的时间最短,北侧和东侧次之;4个方位中,北侧的峰值最大。除西侧外,沙棘东侧、南侧、北侧液流速率的连日变化特征和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呈正相关关系,和空气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和水汽压呈正相关关系,和光和有效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对沙棘液流速率产生影响的温度范围在15℃以上。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东侧液流速率受到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西侧最弱,4个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大小依次为东侧>南侧>北侧>西侧。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沙棘各侧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在4个方向上,所有的液流通量密度普遍都具有简单的线性关系。东、南两侧的液流通量密度略低于北侧,西侧最低。  相似文献   
412.
【目的】探索不同质量分数NaCl胁迫下唐古特白刺枝叶性状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唐古特白刺在植物治沙领域发挥优势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唐古特白刺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质量分数为0.4%,0.8%,1.2%,1.6%和2.0%的NaCl水溶液进行胁迫试验,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每处理10个重复。于胁迫处理10,30,50,70,90 d后,测定各处理唐古特白刺各级枝条的长度、节数、节间长度、基径、分枝角、分枝比,叶片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观察解剖结构。【结果】(1)质量分数≤1.6%的NaCl胁迫处理对唐古特白刺枝条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NaCl胁迫质量分数进一步升高时,唐古特白刺枝条生长开始受抑,甚至死亡。质量分数0.8% NaCl胁迫处理唐古特白刺枝条的分枝比和分枝角与CK相比明显增大。(2)盐胁迫使唐古特白刺叶片变小、变厚、长宽比减小,表皮细胞及角质层增厚、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增加、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栅海比和中脉维管束中导管数均随着NaCl胁迫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3)NaCl质量分数≥0.8%,唐古特白刺叶片出现“复表皮”现象,叶肉中出现黏液细胞。【结论】NaCl胁迫处理对唐古特白刺枝叶性状具有明显影响,且低质量分数NaCl对其枝条、叶片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改变株丛形态;但质量分数≥1.6%,唐古特白刺生长受抑,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13.
为探究植物措施对沙漠光伏电站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电站内羊草、甘草、油蒿、花棒及沙障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样地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及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细沙、中沙、极细沙3种主要粒级含量达90%以上,其中羊草措施<0.25 mm组分含量最高。0—3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1.47~1.67 g·cm-3,毛管孔隙度为14.53%~31.52%,均以沙障措施的土壤结构性最优。0—30 cm土层羊草措施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最高,甘草措施有机质含量最高,花棒措施速效磷含量最高。研究可为沙漠光伏电站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4.
以鄂温克族自治旗与牙克石市交界处原始林区的塔尔气铁矿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尾矿库周边土壤机械组成、pH、电导率以及土壤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林区铁矿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尾矿库对周边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按CK、B、C、W、S样区排序发现,土壤粗颗粒物质趋于减少,细颗粒物质趋于增多,土壤pH呈逐渐升高趋势,电导率、土壤养分含量快速下降且各样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砂砾、细粉粒、pH以及电导率等指标的变化,使土壤养分发生显著变化,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15.
采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了60份藜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1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60条特异性带,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3199;等位基因数(Na)均值为1.937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为1.538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3135;香农信息指数(I)均值为0.4711。60份藜麦种质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6748,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和0.72处,可将60份藜麦材料分为4大类和9个亚类。  相似文献   
416.
厘清区域风沙运动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研究风沙流的关键,对地区风沙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乌珠穆沁沙地的风况数据,研究沙地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径数据,揭示该地区风沙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乌珠穆沁沙地年均起沙风频率为33.8%,平均风速介于3.34~5.40 m·s-1之间,平均起沙风速介于6.46~8.49 m·s-1之间,沙地起沙风频率和风速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2)沙地整体年内起沙风频率和风速春季最高,起沙风向以西南方向为主,WSW风向频率最高。(3)沙地输沙势为19.2~193.7 VU,整体属低风能环境,风况多为锐双峰风况,沙地输沙势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全年沙物质整体向东、东北方向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4)沙地整体以粗沙和中沙组分为主,南部和西部土壤粒径偏粗,东部偏细。沙地北部和东部沉积物分选性较差,粒径组分受外来影响较大。总体而言,沙地北部风沙活动最强,适宜人工建植或铺设沙障固沙。沙地东部栽植防护林,避免沙物质持续东移。  相似文献   
417.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开展连续性动态监测研究,进而揭示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时空动态变化关系。[结果](1)次降雨按历时、雨强和雨量可分为3类,包括A类(历时短、雨量集中、高强度),B类(雨量较多、历时较短、中强度),C类(历时长、小雨强、雨量分散),C类导致水土流失能力最弱;(2) A,B类降雨产流产沙,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作物地<裸地;C类降雨产流,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产沙,排列顺序为人工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且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排序为C相似文献   
418.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产业是高效利用沙区光照等自然资源、推广合理节水用水技术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沙产业的发展对缓解日趋增大的资源压力、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和推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相关沙产业企业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企业在农业、加工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制约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原料抚育程度低、采摘技术设备落后;(2)资源利用率低、种类单一;(3)生产与销售脱节;(4)生态环境被破坏;(5)缺乏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少。今后应加强原料管护,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注重创新研发,适度开发利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419.
基于RSEI模型的砒砂岩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林甫  盛艳  秦富仓  李龙  李艳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1):233-239,334
[目的]探究砒砂岩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分析砒砂岩区2001—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结果](1)基于砒砂岩区4期影像数据提取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在缓慢改善;(2)绿度生态指标与湿度生态指标对砒砂岩区生态环境质量起正向作用,干度生态指标与热度生态指标会起到负面作用,并且绿度生态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更高;(3)在2001—202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6.7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域占15.68%,多为轻度退化。[结论]砒砂岩区2001—202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质量对人为活动高度敏感,因此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需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20.
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防风阻沙效应,以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阵列内上风向边缘(观测点A)、下风向边缘(观测点B)和阵列外的上风向流动沙地(CK)设置观测点,通过HOBO小型移动气象站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风速变化和输沙情况。结果表明:①观测点A和观测点B的粗糙度较流动沙地增大,各观测高度平均风速降低,0.2 m高度处风速降低值最大(27.76%、29.83%),随高度增加风速降低值减小,且相应高度处风速降低值均表现为观测点A<观测点B。②观测点A和观测点B输沙率为流动沙地(2.72 g·min-1·cm-1)的65.07%和47.79%。因此,光伏阵列的存在对风速和输沙有显著的拦截作用,削弱了近地表风沙活动。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沙漠地区建设规模化光伏电站对风沙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