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55篇
综合类   9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为研究河套灌区稀有乡土树种细穗柽柳(Tamarix leptostachys Bunge)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选择 NaCl、Na2CO3、NaHCO3 3种胁迫盐,设置中度 (T1)、重度 (T2)、极重度 (T3) 3个梯度处理,分别为NaHCO3-T1、NaHCO3-T2、NaHCO3-T3、Na2CO3-T1、Na2CO3-T2、Na2CO3-T3、NaCl-T1、NaCl-T2、NaCl-T3,并设置无盐砂壤土为对照 (CK),总计10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对2年生细穗柽柳苗进行单盐胁迫处理40 d。测定不同处理的叶绿素、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含量、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活性及根系活力指标,分析细穗柽柳对3种盐胁迫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Na2CO3 -T3处理和NaCl-T3 处理40 d的叶绿素总含量较相应处理0 d分别显著降低了53%和36%,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持续递减趋势,其他盐胁迫及胁迫梯度处理组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说明极重度盐胁迫严重影响了细穗柽柳的光合作用,而中度和重度盐胁迫,细穗柽柳短期内能够适度恢复;②NaCl 胁迫在各梯度处理下MDA含量的增加均最多,表明 NaCl 胁迫对细穗柽柳细胞膜系统的伤害比 NaHCO3 和 Na2CO3 盐胁迫更加严重;③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盐处理不同胁迫梯度处理的POD 和 CAT 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④细穗柽柳的根系活力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可见,在中、重度盐胁迫下,细穗柽柳表现出较强适应性,适宜推广应用;但在极重度盐胁迫下,受伤害严重,其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为细穗柽柳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2.
王博  包玉海  刘静  李雨薇  王成龙 《土壤》2022,54(3):539-546
为阐明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通量的时空动态特征及主控因子,明确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以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藻结皮固定沙地和地衣苔藓混合结皮固定沙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风沙土壤碳通量及水热因子进行观测,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进行测定和计算。结果表明,生长季内风沙土壤碳通量变异较大,季节动态与土壤温度基本一致,且随植被恢复碳通量呈递增趋势:混合结皮固定沙地(210.28 mg/(m~2·h))>藻结皮固定沙地(177.45 mg/(m~2·h))>半固定沙地(117.34 mg/(m~2·h))>流动沙地(65.61mg/(m~2·h));土壤碳通量与各层土壤温度均显著正相关,除流动沙地土壤碳通量与深层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外,其余样地碳通量均与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风沙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植被恢复而递增:混合结皮固定沙地(1.32 g/kg,0.94 kg/m~2)>藻结皮固定沙地(1.03 g/kg,0.74 kg/m~2)>半固定沙地(0.45 g/kg,0.36 kg/m~2)>流动沙地(0.27...  相似文献   
403.
杨振奇  秦富仓  李龙  郭建英  王燕 《土壤》2021,53(3):620-627
以砒砂岩区鲍家沟流域不同侵蚀程度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分形和典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粒径分布特性与土壤持水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不同侵蚀程度土壤粒径分布介于2.13~2390μm,砂粒含量远高于粉粒和黏粒,随着侵蚀程度的加剧,土壤砂粒含量增加;(2)广义维数谱D(q)呈"Z型"递减曲线,且D_0D_1D_2,土壤颗粒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可以通过多重分形对其进行描述;(3)土壤总孔隙度介于33.07%~46.20%,随着侵蚀程度加剧孔隙度和持水量呈下降趋势。土壤颗粒多重分形特征与持水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通气孔隙度和颗粒分布关联维数在交互影响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4.
以巨菌草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法,将样地人工种植巨菌草按照种植时长分为1年(FY)和2年(SY),设置根际、株缘和株间为水平方向,0~100 cm为垂直方向,并设置裸沙地作为对照(CK),研究了人工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土壤改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表层土壤的增加效应最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加效应逐渐减弱。最底层土壤效果最小,其中速效磷对巨菌草种植时间的影响最明显且SY土壤养分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垂直方向对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效果集中于表层以下,有机碳多集中于10 cm土层以下,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该效应逐渐减弱;对于水平方向,根际对于相同深度的增幅效果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该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05.
406.
为揭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榆树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以大青山3种不同林龄(10、25、40 a)榆树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共8个指标,分析不同林龄榆树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榆树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先升高后降低,土壤pH逐渐降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较明显的表聚现象。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蔗糖酶、脲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速效氮和速效磷与蔗糖酶和脲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速效钾和有机质与过氧化氢酶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5 a林龄0—10 cm土层土壤肥力最高。研究结果为榆树林可持续经营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7.
为探究荒漠灌丛及其伴生种对灌丛下土壤粒径、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混生群落、单株沙冬青为研究对象,以周围无植被覆盖的裸沙地为对照(CK),对比分析不同灌丛分布类型下土壤粒度特征、养分积累变化及养分与粒度组成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单株沙冬青土壤黏粒、粉粒、细砂的体积百分含量较沙冬青-霸王分别增加0.8%、0.8%、0.71%。随灌丛种类减少,土壤粒径依次变细,分选性变差,分形维数变小,土壤颗粒分布逐渐不对称,颗粒组成向细粒物质集中。(2)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随灌丛种类的增多分别增加了1.85 g·kg-1、8.18 mg·kg-1。单株沙冬青对有机质、速效磷的富集作用较沙冬青-霸王更强,对碱解氮的积累效果较沙冬青-霸王稍差。(3)沙冬青-霸王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沙冬青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与粗砂呈显著正相关(P<0.05)。沙冬青-霸王、沙冬青可有效促进土壤颗粒细粒化、显著改善土壤养分,但伴生种霸...  相似文献   
408.
植物基固沙剂是以植物材料提取物为主成分的环保型固沙剂,为研究其应用于沙质耕地是否具有可行性,以3种植物基固沙剂(刺槐型、亚麻型和向日葵型)和沙土为研究对象,喷施等量清水处理为CK,开展不同用量植物基固沙剂对沙土形成的固结层抗压、抗风蚀及其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型、亚麻型、向日葵型固沙剂喷施于风沙土地表,均可形成1~14 mm厚度固结层,其平均抗压强度较CK分别提高206.21%,147.51%,72.74%。(2)3种植物基固沙剂均具有显著的固沙效果,随用量增加土壤抗风蚀能力均显著增强,在5 g/m2用量下风蚀量最低,较CK分别减少65.92%,58.33%和69.55%。(3)刺槐型、亚麻型固沙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及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向日葵型固沙剂有抑制作用,且随用量增加抑制效果明显,在3 g/m2用量时种子发芽受到显著抑制,发芽率较CK降低62.50%;在4 g/m2用量时,根系萌蘖受到显著抑制;在2 g/m2用量时,芽生长受到显著抑制。(4)固结层对幼苗破土有一...  相似文献   
409.
[目的] 以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防护林为研究区域,研究防护林带间植被修复与土壤发育的最适行带配置模式,为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4种不同带间距的行带式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 带间距的大小对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有明显影响,植被恢复与土壤恢复是相辅相成的。① 自然状态下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②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土壤容重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③在0-60 cm土层深度中,不同带间距小叶杨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最大的为土壤容重,与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最明显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 [结论] 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人工造林过程中,适当增大行带式小叶杨造林带间距,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生产水平与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造林带间距达到10 m为宜。  相似文献   
410.
为了探讨高垄栽培技术防风阻沙效果,对高垄栽培下的马铃薯耕地的上风向、耕地上边缘、耕地中心、耕地下边缘、下风向的近地层风流场和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气流自上风向至下风向运动过程中,受高垄栽培技术的影响,风速降低幅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风速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在耕地下边缘处达到最大,其10,30,50,100,200 cm高度的防风效能分别为34.96%,46.59%,38.37%,26.68%,18.31%,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摩阻风速分别为2.15 cm和0.91 m/s,分别是上风向的4.56,1.19倍;垂直方向看,高垄栽培技术对于30 cm高度的风速削弱作用最为明显。风沙流自上风向至下风向运输过程中,其总单宽输沙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在耕地下边缘的总单宽输沙率降至最低,为0.02 g/(cm·min),较上风向减小207.97倍,并且在耕地内部时,风沙流结构发生变异,各层输沙率不再满足指数递减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垄栽培技术在防风阻沙应用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