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55篇
综合类   9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目前内蒙古砒砂岩区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该区已进入衰退期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平茬(留茬10 cm)与未平茬(CK)条件下沙棘细根根长密度、生长速率、死亡速率和生死之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平茬组沙棘细根量在垂直空间上比CK组有所增加。CK组沙棘细根主要集中在浅土层;而平茬组细根在深土层的分布量明显增加,且46—100 cm土层的分布量是CK组的2倍以上。整体上,平茬后沙棘细根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②沙棘细根根长密度和生长速率在4—10月份均呈“单峰型”变化,在7—8月份增长达峰值;细根死亡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生死之比则与死亡速率规律相反。总之,平茬有利于改善沙棘植株生长状况,间接反映出平茬措施对沙棘更新复壮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沙棘人工林更新复壮及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了了解平茬对北方地区巨菌草的影响,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温室大棚内巨菌草为研究对象,根据巨菌草的生长周期设置了平茬前为对照组,平茬一次后共两种处理方法的实验,分析了平茬前后巨菌草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平茬相比,平茬处理后巨菌草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加,包括株高,叶片数,基部直径;其中分蘖形成的数量也大于未平茬时的分蘖数量;平茬后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平茬的生物量。可见,平茬处理改变了巨菌草的生长速度、增加了巨菌草的分蘖数量;提高了巨菌草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3.
在通辽地区选择C4R-11F4、R1BF2、F2、SC、蒙藜2号5个藜麦品种,通过直接青贮和添加剂青贮2种青贮处理方法,研究5种藜麦的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青贮后C4R-11F4和蒙藜2号的质量为优良,SC的直接青贮、R1BF2的直接青贮、 F2的直接青贮与添加剂青贮的质量为尚好;费氏评分法测定的总分说明,5个藜麦品种的青贮都是成功的,青贮质量大多都能达到很好,并且添加剂青贮后的质量更好;综合藜麦的感官评定、pH值、费氏评分、氨态氮含量进行分析可得到,C4R-11F4和蒙藜2号青贮品质最好,属于易青贮饲草,R1BF2、 F2、 SC青贮质量稍差一些,属于可青贮饲草。  相似文献   
104.
利用景观指数、分形模型以及稳定性指数、单变量点格局方法,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群落微斑块特征、形状分形及稳定性、分布格局进行探究,以期揭示荒漠草原微斑块自身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放牧方式下群落斑块特征差异明显。休牧状态下芨芨草斑块面积占景观整体面积的91.15%,蔓延度指数(CONTAG)为77.92,连接性较好,为优势斑块,分形维数为1.43,稳定性较差;自由放牧状态下银灰旋花斑块空间分布最为密集;轮牧状态下锦鸡儿数量最多,分离度指数(SPLIT)为46.99,破碎化程度较高,分形维数为1.88,形状最不规则。2)3种放牧方式下各斑块类型在样地尺度范围(120 m×120 m)内主要呈聚集分布,且自由放牧状态下各斑块类型的聚集规模均较大,表明其资源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轴向、径向荷载下植物根系对弹性变形的适应与抵抗特性,以水土流失地区常见植物种黑沙蒿根系为对象,采用TY8000伺服控制试验机,研究1~5 mm径级范围内黑沙蒿直根及含侧根分支处根段承受轴向、径向荷载下弹性模量与刚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直根及含侧根分支处根段力-位移曲线(F-s曲线)承受轴向荷载时呈上凸形,承受径向荷载时呈下凹形;直根段、含侧根分支处根段的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均与根径幂函数负相关,抗拉刚度及抗弯刚度与根径幂函数正相关;弹性模量与刚度在轴向荷载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径向荷载下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黑沙蒿较细根适应变形能力更强,较粗根抵抗变形能力更强,且根型影响变形性质。  相似文献   
106.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 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茅叶片及枯落物C、N、P含量均表现为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土壤N含量为完全封育(2.54 g·kg-1)<季节封育(2.75 g·kg-1);2)两种针茅植物叶片C/N、C/ P表现为季节封育>完全封育(P<0.05),说明完全封育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固碳能力,土壤C/N与C/P均表现为完全封育(6.03、39.80)>季节封育(4.92、36.58)且差异显著(P<0.05);3)不同封育措施两种针茅叶片N/P>16,说明封育下两种针茅植物在研究区内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荒漠草原可持续恢复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7.
盐胁迫对蒙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盐胁迫对蒙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共设置0、20、30、50、70、100 mmol·L-1六个NaCl浓度梯度,对蒙桑种子及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蒙桑种子的萌发指标和蒙桑幼苗的生理指标,阐述其应对盐胁迫的响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蒙桑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均显著下降;胚根长度、胚芽长度在20 mmol·L-1时受到抑制,胚根生长速度在30 mmol·L-1时受到抑制;在盐胁迫条件下,活力指数与耐盐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在NaCl浓度为20 mmol·L-1时,二者均下降至对照的50%左右。②对种子萌发指标、活力指数指标及幼苗生长指标与盐浓度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发现蒙桑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胚根长度、胚根生长速度的耐盐临界值分别为2.55、59.71、2.42、0.67 mmol·L-1。③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蒙桑幼苗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soluble protein,SP)含量、游离脯氨酸(free proline,Pro)含量、相对电导率均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50 mmol·L-1 NaCl浓度时显著下降;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含量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因此,盐胁迫下蒙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幼苗可通过调节自身有机渗透物质及提高保护酶活性主动适应逆境,表现出较强抗盐能力。研究结果为蒙桑在盐碱地区的育苗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培育和保护抗盐植物资源以及盐碱地带植物种群的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考察平茬措施对根系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先锋灌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系为研究对象,使用TY-8000拉力机,进行单根极限拉伸试验和根土界面拉拔摩阻试验,并分析平茬对沙棘根系固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根径为0~5 mm时,平茬和未平茬条件下,沙棘单根极限抗拉力、抗阻拉力均与直径呈幂函数正相关;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根-土界面拉拔抗剪强度均与直径呈幂函数负相关。在代表根径级0.5~1.5 mm,沙棘平茬较未平茬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力值提高31%;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提高37%;平均拉拔抗剪强度提高30%。研究结果表明,直径对沙棘根系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均有影响,且沙棘经平茬处理后,抗拉特性和抗剪特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9.
杨振奇  秦富仓  李龙  任小同  钱秋颖  韩君 《土壤》2020,52(3):626-633
砒砂岩区是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之一。研究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减少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于流域内布设150个样点,按照0~20cm、20~40cm、40~60cm划分土层深度采集土壤样品,运用通径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砒砂岩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呈乔木林>灌木林>天然草地>耕地>裸地趋势,不同地形土壤有机质呈沟底>坡面>山脊的规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复合地形指数、土地利用方式、坡位以及土层厚度对砒砂岩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规律的解释量最大;通径分析的结果显示,环境因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可以用多元线性方程"Y=1.054+0.099" "X" _"1" "+2.722" "X" _"2" "+0.776" "X" _"3" "-0.001" "X" _"4" 来表示,其中坡位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土层厚度与土壤有机质垂向变异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NDVI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①研究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变化幅度最大,水域面积比例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涨势”和草地、未利用地“落势”,十分明显。 ②十大孔兑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26 1,0.537 3,0.543 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③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平均气温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2000—202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向好发展,研究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