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7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林业   88篇
农学   79篇
基础科学   91篇
  156篇
综合类   814篇
农作物   112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432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1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当前,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稻虾种养模式已成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代表。基于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泗阳县等10个县(市、区),以稻虾种养主要区域作为样本调研地点,通过Logistics模型与ISM模型结合,分析影响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从而根据分析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改善稻虾种养模式发展和推广现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5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植株全磷和全氮含量,计算植株氮磷吸收量。【结果】在小...  相似文献   
63.
稻田入土生物质炭自然陈化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生物质炭入土后其长期理化特性变化,以水稻秸秆生物质炭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长期定位试验田中的入土生物质炭样品,探究了稻田土壤中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土生物质炭颗粒随时间推移经历持续性物理破碎,平均孔径显著降低,入土11年后,生物质炭比表面积从初始的55.0 m2·g-1增大到259.0 m2·g-1,氢与碳的摩尔比从最初的0.423提升至0.568,不饱和度显著提升。入土生物质炭C=O(1 600~1 630 cm-1)和C—O—C(1 080 cm-1)的骨架振动强度和芳香族C—H(790 cm-1)的平面振动均增强,其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入土生物质炭的可热降解组分占比不断提高,热稳定性逐渐降低。研究表明,与实验室老化模拟试验结果明显不同,受诸多外力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稻田中入土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降低。因此,为精准科学评估稻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炭化还田的固碳减排效应,开展入土生物质炭长期稳定性分析测试与相关评价模型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4.
为探明干旱区滴灌条件下不同氮磷养分组合对叶用枸杞土壤活性碳库、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影响,该研究设置施氮量(40,60和80 mg/L)、施磷量(10,20和30 mg/L)2因素3水平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灌不同氮磷养分组合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从而影响叶用枸杞产量.施氮60 mg/L、施磷30 mg/L处理下,N2P3处理下,叶用枸杞产量最高.施氮60 mg/L、施磷10 mg/L,N2P1处理下叶用枸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表现最佳.不同氮磷配施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存在差异,门水平优势类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孢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Heatmap图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硝态氮(NO3-N)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综上,滴灌条件下合理氮磷配施能有效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旱区叶用枸杞养分高效利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2003年4~5月利用低盐度(12)河口水在上海崇明进行了轮虫土池培育实验,并对其脂肪酸营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经过33d培养,结果表明,(1)只要管理得当,低盐度、自然水温(平均水温为18.2℃)条件,土池培育轮虫可以实现持续稳定供应,采收时间、每日采收量和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8~29d、9.2kg/667m2·d和259kg/667m2,最高密度可达45个/ml;(2)敌害生物和饵料条件是土池培育轮虫持续稳产的关键因素;(3)土池培育轮虫EPA、DHA、AA等HUFA含量高于酵母和微绿球藻培育的轮虫,因此土池培育轮虫的营养价值好,适用于海水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66.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在流域内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周口5市所辖区域选择猪、鸡、牛的典型养殖场,分季节采集污水和粪尿,进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 N)含量检测,计算排污系数,结合各市耕地面积,估算畜禽粪便耕地负荷,采用畜禽粪便负荷警报分级方法评价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内畜禽养殖量占河南省畜禽养殖总量的25·19%,畜禽个体排污系数以牛最大,其次是猪、鸡,流域内年产生畜禽污染物总量为7529·414万 t,各市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大小依次为:周口、平顶山、许昌、郑州、漯河;流域内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畜禽粪便负荷为33·07 t/hm2,NH3 N 耕地负荷为43·47 kg/hm2;畜禽粪便负荷警报值在0·51~1·19,警报值级别为Ⅱ~Ⅳ级,其中以平顶山最为严重。说明河南省沙颍河流域内5市的畜禽养殖污染物已经对环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68.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相似文献   
69.
奶牛围产期一般是指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此时奶牛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此时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进而导致产后牛奶品质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状态,降低产后的发病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围产期奶牛发生免疫抑制的原因及用于缓解的营养对策。  相似文献   
70.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研究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对其表达β-酪蛋白mRNA的诱导作用.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机械破碎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对胰酶的敏感性不同,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测定纯化细胞的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蛋白18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种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液诱导细胞表达β-酪蛋白mRNA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机械破碎法可以分离得到增殖旺盛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与组织块培养法相比,具有细胞迁出速度快等优点.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在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及第20代乳腺上皮细胞中都检测到角蛋白18的表达.100 ng/m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采用的机械破碎法是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100 ng/mL IGF-Ⅰ对细胞中β-酪蛋白mRNA表达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